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小说在叙述速度和节奏上加快了。通过“细读”之后。可以发现小说在叙述上的三大变化:删除了如古典小说、近代小说和西方传统小说中大量存在的繁杂的环境描写.特别是自然景物描写;简化心理描写。以至于消除了原来界限分明的议论和心理活动之间的界限;人物对话极为省略.省略到不用引号.从而转化为叙述。产生三大变化的根源在于作家主观情感的灌注.在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相似文献   
92.
朱淑真虽然是公认的仅次于李清照的宋代女诗人女词人,但是她的诗歌并没有受到很多人的理解和重视,大多数研究是对其生平经历以及词作的分析。文章从朱淑真的《断肠诗集》与杜诗的联系方面着手,分析了朱淑真对杜诗学习和模仿的内容、特色,并试着分析其中的缘由,以找出她学习杜甫诗的不同于他人的特色。  相似文献   
93.
对《棉被》和《沉沦》进行比较后,可看出在内容上两者都有着强烈的性欲表现和自我表现,在形式和创作手法上都采取了自我告白的表现手法,在取材上都使用了从作家自身的经历及作家身边的人和事中取材的方法。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棉被》倾向于客观描写、平面描写,而《沉沦》更倾向干主观抒情、直抒胸臆。  相似文献   
94.
饥饿是人类最基本的苦难,也是人类最严重的苦难。在中国的历史上,“饥饿”却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现象,还包含着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深深地影响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当代文学作品中种种的“饥饿”描写,与作者的文化境遇和时代的文化语境之间有看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5.
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的心理描写,艺术地与其它诸种描写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其形式多样,可谓匠心独特。这一艺术形式起着塑造典型形象、表现作者观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姬姗娇 《奇闻怪事》2007,(7):82-82,85
在学习《月光曲》,学生汇报哪些句子是实物描写,哪些是想象的时候,有个学生回答: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是皮鞋匠看到的。  相似文献   
97.
论辞格     
辞格是在言语交际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思维结构或语言结构的提高表达效果的方式。辞格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性,稳定性,生成性。要使辞格研究深化,就必须从文化、哲学、心理学等角度考察与描写辞格。  相似文献   
98.
都德小说《最后一课》的教学进入“高潮”,临下课小说集中语言、神态、动作各种描写塑造了韩麦儿先生高大的爱国形象。其中黑板上“法兰西万岁”的大字,直接歌颂了他的爱国情怀。而这直接揭示主题的“两个字”学生又易匆匆略过,因此我用慢镜头,故意在此放慢节奏。先是虚晃一枪:“同学们,师生分手,各奔东西,他们可能从此再不能相会。其惜别留恋之情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99.
如何写人     
正【美文展示台】节选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少年闰土》节选2: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  相似文献   
100.
段宝林教授从民间文艺研究向民俗研究发展,其一生所取得的民俗研究六方面学术成果以及他所提出的民俗学新理论──六维立体思维对推进中国民俗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96年段宝林教授以 36年的学术积累获得了国际人类学彼得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