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4 毫秒
81.
《诗》不是单纯的抒情文学作品,它与乐相和,辅礼而行,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西周礼仪制度解体,诗、乐、舞分离,赋诗、引诗成为用诗的主要形式,《诗》开始逐渐背离周公的礼用设定。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孔子看到《诗》游离于情、礼之间的特性,利用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扩展礼的作用,把人的道德情感同礼做无缝链接,从而赋予《诗》更为丰富的内涵。其用《诗》来调节礼的外在仪典规范和内在道德情感之间的矛盾,为宗周礼乐文化重新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82.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上审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造假现象,反映了学校在儿童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即道德内化的失效。要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道德精神的内化,需要在教育研究层面上探寻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发生机制,在教育实施层面上进行必要的教育学设计和转化,在惩戒机制上建立必要的道德规则约束。  相似文献   
83.
正对一些行业的外资进入要把握好"混合"度,防止"全盘外化",维护产业安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2013年12月28日在京表示,部分行业外资进入要把握好"混合"度,防止"全盘外化",维护产业安全。多种所有制经济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垄断行业改革要有突破。应普及现代企业制  相似文献   
84.
《潍坊学院学报》2014,(5):88-89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现阶段德育实效性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德育实效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相应对策,如内化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实践化是德育实效性的有力保障,德育制度为德育实效性提供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85.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化,也是一个人的修身立命之本。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有三层含义:作为哲学范畴,是为真实,亦即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作为道德范畴,要求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并付诸于道德实践;作为法律范畴,强调外在的强制性,讲求信誉,恪守承诺,不触犯法律。  相似文献   
86.
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大学生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包括一般规律——“适应超越律”和双向互动、内化外化、协调控制等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87.
企业文化作用途径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企业文化发挥其功能的途径。即心理契约线的建立,偏好的改变与价值现的内化,文化内传播过程中价值评价标准的统一。学习与信任机制的建立以及信用建立与顾客认知使用价值创新。  相似文献   
88.
德育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个性的时代特征、忽视道德内化过程等 ,是导致中学德育工作“低效”甚至“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德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必须注意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9.
虚拟技术与马克思的实践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并突出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虚拟技术的出现则提出了虚拟实践的新形式,虚拟实践具有虚拟性,虚拟实在是人的意识的外化,虚拟认识是不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0.
魅力,是事物吸引人、使人对其发生兴趣的力量。是认识主体认识、亲近、了解、接近、掌握客观事物的动力。客观事物对于人来说,其魅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认识、了解事物的魅力,使客观事物的魅力成为人持久的吸引力和认识动力,则是一个主观建之于客观的过程,即客观事物魅力内化为主体动力的过程,显而易见,在这一内化过程中,主体的努力至关重要,但教育的阐释、引导、推动等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