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28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81.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产生了绚丽多姿、特色各异的民族民间音乐,这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多元文化的形成,许多具有民族特色与地域特点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正逐渐萎缩或濒临消失。广西平果县在保护和传承当地壮族民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民族文化发展策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近年来当地壮族歌圩的重新盛行,给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传承的问题带来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82.
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属于“那文化”的范畴。广西的“那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有独特的体貌特征,创造了自己特色文化,属于民族文化自主发展的时期。从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开始,汉族文化逐渐进入并不断扩大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进入了与汉族文化融合并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83.
坡芽歌书是用图画文字描写成的壮族传统民歌集,承传自远古的氏族部落时代,它之所以能够存活到现在,是因为有壮族歌圩这片广袤的沃土;坡芽歌书的发现,唤醒了壮民族的族群记忆,应当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84.
论历史文献中的壮族形象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献在对壮族的书写中大致塑造出了六种壮族形象,它们都是书写者根据汉族的文化价值观念以一种模式化的方式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285.
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和社会日益进步,广南壮族先民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但由于妇女作为劳动支柱及其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重要地位没有减弱,从而导致“歌圩”、入赘婚姻、“哭嫁”及“不落夫家”等各种维护母权制习俗的长期存在,并使尊母心理形成定势;其崇拜的地母女神也在不断丰富的稻作文化中具象为教人耕田种地的“乘象仙女”,进而逐步形成了独具边疆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286.
铜鼓是人类步入青铜时代的产物,云南文山是铜鼓的起源地之一。对当地壮族的铜鼓文化及其铜鼓制作工艺进行仔细研究,并通过实践复制出铜鼓,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服务,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及应用前景的工作。  相似文献   
287.
台语支民族有共同的历史来源,是中国、东南亚有影响的一个族群,但是由于缺少文献记载,其早期历史十分不明晰,语言比较分析成了重构这个族群早期历史的重要手段。壮族、傣族是台语支族群两个重要的民族,通过词汇比较发现,壮、傣民族分化前就创造了发达的稻作文明,在稻田和水利建设技术、水稻育秧栽培技术、稻米加工利用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发展的畜牧、建筑村落以及节庆信仰等领域已与现代传统农村相差无几,可以说壮、傣民族分化前已经具有比较发达的以稻作文化为特征的农业社会文明。比较分析壮、傣民族早期共同稻作文化形态对进一步认识台语支诸民族历史文化源流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8.
中国古代对于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和而不同”的文化政策使得国家意识形态——儒家学说中的“修齐治平”思想在历史上长期浸润广大壮族地区,并形成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良性互动。“修齐治平”中的齐家思想在既是“异域”也是“旧疆”的壮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并以自身独特的口述传统演绎这些至今还发挥作用的家庭伦理。具体而言,壮族政治伦理之齐家思想包括男女婚嫁观、夫妇恩义观、父慈子孝观、妯娌手足观和邻里和睦观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89.
广西是刘三姐的家乡,也是壮族人民集中的聚居地,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集体智慧创造出了优秀的民间歌谣,这些歌谣不仅具有娱乐消遣功能,还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本文从分析壮族民歌入手来挖掘壮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探讨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在保护传承民歌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时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