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96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29篇
教育与普及   355篇
理论与方法论   57篇
现状及发展   19篇
综合类   97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1,3-propanediol (1,3-PD)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r chemical industry,and there has been always much interest in the production of 1,3-PD using all possible routes. The genes encoding glyc-erol dehydratase (GDHt) from Citrobacter freundii,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metagenome were cloned and expressed in E. coli. All glycerol dehy-dratases but the one from metagenome could be detected to show enzyme activ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nzymatic properties of GDHts,the genes encoding α and β-γ subunits were cloned,and the enzyme characteristics were evolved by rational de-sign based on their 3D structures which were con-structed by homology modeling. Six heteroenzymes were obtained by swapping the α subunit genes of these three different-source-derived GDHts. The pH,thermal stability and Vmax of some heteroenzymes were dramatically improved by 2―5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wild one (GDHtKP). The GDHt cloned from metagenome,originally proved to be with no enzyme activity,was converted into active enzyme by swap-ping its subunits with other different GDHts. In addi-tion,the effect of subtle 3D structural changes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enzyme was also observed.  相似文献   
82.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双刃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双重性问题 .指出在进行基因研究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其安全性问题 .  相似文献   
83.
小麦分子标记及其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如RFLP、RAPD、AFLP、SCAR、SSR和STS的概况,以及它们用于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基因标记与定位,遗传图谱构建,外源染色体鉴定,比较基因组研究,目标的基因克隆,遗传多样性研究等。  相似文献   
84.
提取猕猴桃体细胞杂种叶片总DNA,PCR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叶绿体基因组的trnT(UGU)和5'trnL(UAA)外显子之间的a~b间隔区DNA片段和光合系统Ⅱ D1蛋白基因(psbA)片段,以及线粒体基因组的ORF25片段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狗枣猕猴桃(A.kolomikta)与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的对称体细胞杂种具有与中华猕猴桃相同的a~b间隔区DNA片段,叶绿体DNA遗传为非随机分离.还讨论了cpDNA遗传与猕猴桃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5.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的研究不仅在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在研究核质互作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文中主要从CMS的胞质基因载体和核基因组对CMS的影响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植物CMS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6.
87.
通过分析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叶体基因组的大小与结构,发现这三种基因组教师阴“小基因组”和“大基因组”的形式及与之对应的结构特点,认为它们各自的祖先都是通过分别与“小基因组”和“大基因组”相应的两种途径进化成成为现象核(类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发展了生物基因组起源和进化的统一模式。  相似文献   
88.
利用RAPD技术检测水稻的基因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陆军 《科学通报》1993,38(23):2181-2181
辐射育种在作物改良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射线处理及后代选育过程中基因组发生的变化却了解很少,只能凭后代表型加以判断,使选育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DNA分子水平的遗传标记的出现为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990年Williams等创立了一种新的遗传标记——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简称RAPD)。它是利用含10(或9)个碱基的随机引物(单引物),在低温复性条件下(36℃左右)进行聚合酶链式合成反应(简称PCR),对模板DNA进行随机扩增,通过扩增出的某一DNA片段有无来比较不同基因组DNA的差异。  相似文献   
89.
Kinesins are microtubule-based motor proteins that perform diverse functions[1―6], including the transloca- tion of vesicles, organelles, chromosomes, proteincomplexes, RNA-binding proteins (RNPs), etc. They also help to orchestrate microtubule dynamics …  相似文献   
90.
本文综述了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研究前沿领域,特别是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方面的应用,重点展示生物信息技术在信息交流手段、基因克隆与定位、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分析、空间结构预测和蛋白质功能研究方面的具体运用方法,拓展了生物技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