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前,滁州市拥有1个监测中心、8个前兆台站(滁州、嘉山一台多测项),大大提高了全市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震情响应能力。该课题利用滁州市前兆台网内的观测资料,将该地区符合扫描范围的地震从震前异常和同震特征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总结。达到正确认识台网内每一个台站映震效能的目的,这样也将有助于提高以后运用前兆小台网观测资料的能力,以期能够提高地市级监测预报水平并探究如何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依托所辖中心站资源提高滁州前兆台网效能。  相似文献   
62.
近年来,水力压裂技术已在全国煤矿逐步推广应用,该技术能增加松软煤层透气性,特别在条带掘进、石门揭煤等工程实践当中增透效果显著,提高了瓦斯抽采量并有效防止了瓦斯灾害的发生.为探明高压水力压裂影响区域,优化设计水力压裂钻孔间距、压力、水量等工艺参数,在石壕煤矿开展了基于微地震监测和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的水力压裂影响区域探测试验...  相似文献   
63.
川西甲基卡锂矿3211 m科学深钻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断裂及川藏铁路附近,是目前青藏高原上最深的科学钻孔.利用此深钻观测深部物理场和浅部环境的变化过程,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地壳活动、川藏铁路场地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distributed fiber optic sensing, DFOS)技术,我们研发了高强度、耐高温的特种传感光缆,成功植入甲基卡锂矿深钻中,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深度最大的光纤观测孔,实现了应变、温度、振动、水分等多物理量的分布式原位观测.本文是甲基卡光纤观测孔第一阶段的成果,包括岩体热导率的原位测定、钻孔回填过程的分布式声波振动(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 DAS)观测、地震监测与地震成像等方面的初步进展.研究表明:DFOS应用于深钻全断面多物理量观测是可行的,它完全能适应深钻高温和高压的观测环境,并具有长距离、实时、连续分布式观测的优势;将分布式温度传感光纤、应变传感光纤和声波传感光纤集于一根传感光缆的设计思路保障了深钻传感光缆的安装质量,并为DFOS技术应用于地球物理和地质工程的多物理场观测开辟...  相似文献   
64.
该文针对Trimble DiNi12数字化水准仪在江苏省郯庐断裂和茅山断裂的跨断层野外实测,对比原德国蔡司厂生产的Ni002光学水准仪测量数据,对其在江苏省跨断层水准测量中使用方法和精度误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5.
由人工产生大功率超低频(SLF)电磁波可以在地面很大范围的许多测点同时测量该信号,利用它可以研究地下电阻率结构和空间电磁场;研究地震等引起的电磁场异常变化;探测地壳结构和地下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在北京等地区的观测表明,SLF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超过天然场源信号数倍以上,所得到的视电阻率数据精度远高于天然源方法,并有长时间的稳定性。在试验测量期间距测点约120 km发生的迁安4.2级地震与观测的电磁场异常和视电阻率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性,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可能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6.
四川省汶川县巨震之后,人们对地震前兆问题广为讨论,由此引发诸多思考。基于地球系统复杂变化过程中的突变现象,分析了地震前兆信息的基本问题;指出目前社会公众及国际地震学界一般存在以下3个误区,即认为前兆与地震应一一对应,陆区地震预报主要依赖于台网监测,地震前兆分析方法比较单一;进而提出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应重视卫星对地观测数据的快速处理与分析,建立地震数据共享机制和地震信息汇合机构,期望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理论和技术尽快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7.
<正>地震预报,是指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作出预报。地震预报是具有区域性的。目前,小区域的地震预报仍停留在依靠对时空域残缺信息的不完全归纳和与以往某些震例(模式)作类比为基础的经验性加思辨性预报水平,是对小概率事件的不确定预测,总体来说,尚处于低水平的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68.
野外流动地震监测测量是地震监测预报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高效顺利的完成每测期的工作量,笔者认为地震工作者非常有必要有一套自己的巡航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缓解工作强度,在参加多年的地震野外测量工作中,经过实践与研究,通过利用带有GPS模块的PDA手机终端配合OZI for PPC地图应用软件,形成了一套包括室内配准地图、室内展布全网测点,结合GPS模块野外巡航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69.
古老地动仪的复原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地的大地震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也更让人关注地震的预报。其实,中国的地震监测在古代即有。  相似文献   
70.
电磁探测技术作为地球物理学及应用技术的重要勘探手段,已在地球动力学、地球深部探测、火山地震电磁学、地震监测与预报、石油勘探、水资源勘探、矿产普查、煤田勘探、海洋资源勘探、城市建设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