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5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47篇 |
教育与普及 | 58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6篇 |
现状及发展 | 14篇 |
综合类 | 11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71篇 |
2020年 | 53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86篇 |
2011年 | 84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90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61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为满足矿井安全开展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等三下采煤工作的需要,煤矿测量规程规定,对于首采面必须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GPS—RTK技术具有效率高、精度均匀、不受通视条件及天气影响等优势,在煤矿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92.
科学合理高效开发深层地下空间是城市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重要难题。深井掘进技术(vertical shaft machine, VSM)是一种开挖超深竖井的新型工法,该技术施作的竖井结构形式简单、结构受力状态好、施工速度快、对周边环境扰动小、适用性广泛,可被广泛用于城市深层地下空间的点状开发。以中国首例使用VSM施工的南京市儿童医院沉井停车库项目为原型,建立在砂性土中开挖60 m竖井的数值模型,重点研究VSM竖井在厚层高渗透性的粉细砂层开挖过程的变形情况与开挖面的稳定性问题。数值模型结果表明:60 m竖井开挖过中地表变形量均控制在毫米数量级,且最大地表变形量不超过13 mm;在水位差1 m的水下施工过程中安全系数均较好控制在2.0以上。对于变形问题,分析不同开挖深度下的井底隆起变形和地表变形情况,表明在60 m开挖深度内,使用VSM开挖砂性土竖井在深度、安全性和对周边环境扰动上均具有明显优势。针对开挖面稳定性,计算分析与竖井内外水位差和竖井深度相关的开挖面安全系数,计算结果可用于指导实际施工,实现分段施工与精细化控制。 相似文献
93.
本文以济南旅游路龙洞隧道为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覆土只有2.8-5m、地层为松散、破碎、强风化软弱围岩的山间大跨暗挖隧道的施工方法,重点介绍了如何控制地表沉降、加强支护和爆破施工等,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94.
马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Z1)
论述了应用遥感技术确定水质参数的原理和方法 ,阐述了悬浮颗粒物、叶绿素等几种水质参数的遥感监测方法与现状 ,提出了遥感监测水质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相似文献
95.
依托南宁地铁2号线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双线隧道,通过对施工现场地表沉降的监测分析,揭示了双线隧道左、右线先后开挖过程中的地表横向沉降规律与地表沉降变形的历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Peck沉降槽理论,考虑双线隧道盾构施工的相互影响,引入左线隧道施工对右线隧道地表沉降影响系数和右线隧道施工对左线隧道地表沉降影响系数,并提出这两个影响系数的确定方法,对相互影响范围内的双线隧道地表沉降公式进行修正,从而提出了一种采用分段函数形式表达的地铁双线隧道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了该预测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6.
肖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6):682-682
2012年8月26—30日,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教授率17位师生赴瑞士达沃斯,参加了由达沃斯全球风险论坛(GRF,Davos2012)主办的2012年第4届国际灾害与风险会议(IDRCDavos2012).会议的主题是“变化世界中的综合风险管理——建立具有恢复力的社会之路”.共有来自世界各国的8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7.
为有效减轻建在西部山区用地受限的地面建筑的震害,选定了具有代表性的4种岩质边坡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地形、地质的地震动传播特性研究,分别从边坡的场地效应、空间非一致性等方面初步确定了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边坡的地表地震影响范围,得到了以下结果:均质岩质边坡地表各监测点的放大系数基本呈现离边坡边缘的距离越大其值就越小的趋势,随着坡高的增长,这种趋势就越明显;对于非均质成层岩质边坡,岩性相差越大,空间非一致性表现得越明显;覆盖土层岩质边坡各个监测点放大系数的差距在低坡高时和高坡高时比较大,在坡高为80m时则最小;软弱夹层岩质边坡各个监测点放大系数大小与均质岩质边坡类似。非均质岩质边坡和覆盖土层岩质边坡下缘地表地震影响范围基本上都大于均质岩质边坡和软弱夹层岩质边坡,而均质岩质边坡和软弱夹层岩质边坡则基本相同,对于不同坡高,后两种边坡的地震影响范围基本变化不大,但是对于前两种边坡,坡高越大,影响范围就越大;4种岩质边坡上缘地表地震影响范围在中低坡高时相差不大,基本上都在300m范围内,但坡高为80m的覆盖土层岩质边坡影响范围明显大于其他类型边坡情况。 相似文献
98.
基于随机介质移动理论,构建了采动影响型地下煤火诱发地表裂隙率的时空统一分布模型,并实例分析了矩形火区引发地表线(张)裂隙率、面裂隙率以及剪裂隙率的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地表线(张)裂隙率、面裂隙率和剪裂隙率的极大值分别分布在采(燃)空区边界内侧约20 m (约为煤层厚度的3~4倍)的位置、四周边界线的四个中点位置和四个边角端点所对应的地表区域。随着煤层燃烧,垂直于煤火发展方向上的线裂隙率以及空区边界处对应的地表面裂隙率均呈半正态曲线形式变化并最终稳定于最大值;而剪裂隙率、煤火发展方向上的线裂隙率及空区内部对应的地表面裂隙率均呈正态曲线形式变化。 相似文献
99.
依托深圳市超大直径钢顶管清污分流项目,研究了复杂软土地层地表沉降规律﹒首先,基于现场地表沉降50组实测数据对Peck公式进行修正,推导出拟合函数表达式,并给出了软土地层地表沉降Peck曲线上限和下限解;然后,采用有限元方法精细化模拟顶管施工动态过程,进行摩阻力、机头压力和土体弹性模量参数敏感性分析,总结出横、纵断面地表沉降失稳破坏区范围和影响参数临界值;最后,采用半解析-半数值法,确立了修正Peck公式各参数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修正后的Peck公式可准确预测复杂软土地层地表沉降,其地层损失率取值范围为0.130%~0.238%;地表沉降与摩阻力呈正相关,与弹性模量呈负相关;顶管摩阻力和机头压力临界值应分别控制在15 kN和0.2 MN;横向地表沉降扰动区范围为2D~2.5D,纵向隆起区分布范围为1.25D~2D;沉降槽宽度i与覆跨比(H/D)呈指数函数关系,Smax/g~H/D关系可用修正Clough公式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00.
水滴石穿。水对石灰岩的溶蚀,在地表形成了诸如峰丛、峰林、石林这样的奇异景观;同时,地下水流像蚯蚓一样,把地下的岩层也搞千疮百孔,形成复杂的暗河与洞穴。这些暗河与洞穴不断扩展,反过来又影响地表的地形,形成诸如漏斗、天坑等喀斯特地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