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56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128篇
系统科学   147篇
丛书文集   2662篇
教育与普及   766篇
理论与方法论   601篇
现状及发展   57篇
综合类   53350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405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351篇
  2020年   311篇
  2019年   394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461篇
  2015年   1265篇
  2014年   3253篇
  2013年   2999篇
  2012年   3728篇
  2011年   4414篇
  2010年   4757篇
  2009年   5390篇
  2008年   5267篇
  2007年   5056篇
  2006年   3119篇
  2005年   2220篇
  2004年   2138篇
  2003年   2094篇
  2002年   2003篇
  2001年   1759篇
  2000年   1370篇
  1999年   980篇
  1998年   776篇
  1997年   527篇
  1996年   424篇
  1995年   375篇
  1994年   289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158篇
  1990年   154篇
  1989年   108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7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8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时代的飞速发展影响着思维较活跃的一个群体--当代大学生,同时其心理发展也产生了新的特点,本文将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专门探讨如何结合《大学语文》在亲情、友情、爱情及爱国情方面的教学,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12.
分析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区域地理形成和发展的大背景 ,明确《中国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指出发挥学科优势、适应时代和地区要求是本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总目标和必由之路 .  相似文献   
113.
114.
115.
文章认为,发展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旨在培养用户情报意识和检索技能的情报用户教育,将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全民情报意识的培养乃当务之急,并提出了增进对信息资源的理解、增强紧迫感,危机感,积极参与等具体措施。对在我国怎样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功能的用户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参10。  相似文献   
116.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明建设,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本在分析市场经济对精神件建设的影响及当前加强精神明建设的重点的同时,提出加强精神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是: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监督机制、使用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17.
在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近代史、现代吏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为了落实十四大精神,最近中共中央宣传部拟定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它是一个既有理论指导性,又带有实际操作性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纲要》,这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8.
地理基本技能给我们用地理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培养学生地理基本技能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本文主要谈讨了地理基本技能的构成、重要性以及地理技能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19.
学习模式与教育方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工具性教育导致了一味灌输的接受认同式学习模式,它不能适应新世纪人类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改变以往单纯的化占有式思维,形成一种以化批判与生成为机制的建构性学习模式,这才是当代学习理论探究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0.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智慧培养和人格完美,人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网络化的化环境以及社会的高变化性,都要求强化大学哲学教育。为此,应通过创编新优教材、培养创新素质、凸现问题意识、改革教学方法等途径实现大学哲学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