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0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祁连古大洋地幔流体化学组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确定祁连古大洋地幔流体组成,采用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了祁连造山带玉石沟蛇绿岩底部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中的流体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地幔橄榄岩中不同赋存形式的流体组分在200-400,400-800,800-1200℃释放形成3个释气峰,主要释气峰温度(400-800℃)与中国东部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相比较低.流体组成以CO2为主(平均303.87mm^3STP/g),流体总量和S02质量浓度(平均分别为428.84,16.55mm^3/g)高.纯橄榄岩与方辉橄榄岩不同的流体组成揭示二者形成环境不同.根据岩石成因、流体赋存位置和释出温度范围区分出4类化学组成和来源不同的古大洋地幔流体:祁连古大洋软流圈地幔流体:以纯橄榄岩橄榄石800-1200℃释气峰流体为代表,化学组成以CO2,H2和CO等组分为主;古大洋岩石圈地幔初始流体:以方辉橄榄岩800-1200℃释气峰流体为代表,化学组成以CO2和SO2为主;地幔交代流体:以400-800℃释气峰流体为代表,化学组成以CO2为主,其次为SO2和H2;后期蚀变流体:以200-400℃释气峰流体为代表,化学组成以CO2为主,次要组分为N2和H2.  相似文献   
73.
在地球动力学领域,地幔对流作为框架式的基本假说存在,许多的地质现象和动力学活动都由其解释和展开。从地幔对流理论的提出背景出发,分别从地幔对流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回顾和论述。主要针对地幔对流对岩石圈的作用,从宏观板块运动和岩石圈应力场两个方面展开了客观的分析。目前,地幔对流的研究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还需结合多种研究手段更加深入探究其机理和影响。最后提出当前地幔流动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地幔对流未来研究的目标方向。  相似文献   
74.
地幔岩中微粒合金和还原气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乐天 《科学通报》1995,40(19):1788-1788
众所周知,被玄武岩等岩浆喷溢带到地表的地幔包体储存有相当丰富的深部信息.除了记录地幔熔融、交代、富化、亏损、气体成分等外,还可以提供其它可贵的信息,例如自然元素(金属、非金属)就是一个新的专门研究对象.它们的存在反映了在地幔中曾发生过极强的还原反应和断键事件(从硅酸盐、氧化物中被解离为自然元素).这是地幔岩中的纳米物质.在金伯利岩中不断发现自然元素(等,1981;赵磊、路凤香等,1994).然而在橄榄岩地幔包体中这方面研究现在只有零星的报道(Dawson J B,1980; Nixon P H,1987).臧启家等(1987)在宽甸黄椅山二辉橄榄岩中发现含Si的α自然Fe.  相似文献   
75.
The low-velocity layer at the depth of 620 km beneath Northeast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sed on the 3-D Earth model, the common convert points-phase weighted stacks (CCP-PWS) migration method is used to image the upper mantle discontinuities beneath Northeast China (longitude 120°―132°; latitude 38°―40°) with 802 observed receiver functions. Teleseismic records are obtained from 4 stations belonging to CCDSN and 19 stations belonging to PASSCAL. A low-velocity layer has been detected at the depth of 620 km. This low-velocity layer rises to 600 km in the east of the study region close to the subducted slab. We consider that this low-velocity layer might be the accumulated oceanic crustal material delaminated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subducted slab. Additionally, we detect the obvious depression of 660 km discontinuity which was attributed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upper mantle and subducted slab. The maximum depth of 660 km discontinuity approaches 700 km, and 660 km discontinuity splits into multiple discontinuities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tudy region.  相似文献   
76.
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与古元古代板块构造体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朱日祥  郑天愉 《科学通报》2009,54(14):1950-1961
在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性质发生变化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时空范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探寻其动力学作用, 需要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及其周围的地幔状态和构造有整体的认识. 从地震学研究构建的华北克拉通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出发, 分析研究了岩石圈厚度、壳-幔边界性质、上地幔结构和变形的构造特征和变化规律; 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 提出了华北克拉通上地幔流动模型. 我们认为: 主要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使东亚大陆下方地幔流动呈现快速和不稳定的特点. 这一独特的区域地幔流动体系促进了华北克拉通上地幔中熔流体含量的增加和岩石圈软化, 导致了华北克拉通不同地区分别以拆沉和热侵蚀为主的不同方式被破坏. 同时, 根据华北克拉通地壳记录的东-西块体碰撞拼合、古洋壳消减以及古陆壳残留的证据, 揭示了地球在古元古代已经进入与现今相似的板块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77.
朱赖民  张国伟  郭波  李犇 《科学通报》2009,54(12):1725-1735
以华北地块南缘东秦岭钼矿带的金堆城、东沟、石家湾和三道庄等钼矿床为例, 报道了东秦岭钼矿带成矿流体氦和氩同位素组成, 通过氦、氩和铅同位素的综合研究, 探讨了成矿流体来源、演化及其与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碰撞造山过程的耦合关系. 华北地块南缘东秦岭钼矿带钼矿床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3He/4He比值在1.38~3.64 Ra之 间, 40Ar/36Ar比值为295.68~346.39, 指示成矿流体系由不同性质和组成的两个端元流体混合而成, 即与壳幔混合成因斑岩体同源的高温深源流体和富含地壳放射成因氦但具有空气氩同位素组成特征的低温大气降水. 东秦岭钼矿带矿床铅同位素组成、斑岩体和区域地层岩石含矿性资料共同揭示, 矿床成岩成矿物质来自深部, 为下地壳和上地幔混合源.华北地块南缘钼矿床的形成可能与秦岭造山带碰撞造山后的陆内造山和伸展过程相伴的壳幔相互作用有关, 与钼矿化有关的斑岩属同熔型花岗岩类, 而非简单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或S型花岗岩, 因此具有深刻的深部和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78.
南海的构造演化与其周边的板块构造运动有密切关系,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对中外学者关于南海成因模式的观点、模式进行综述分析,讨论涉及主动成因10种,被动类成因7种,涉及代表性观点20个,每一观点都能合理解释一些宏观地质现象,也都与另一些地质现象相悖,还需要进一步修正、发展或用新的资料来验证。这是南海研究日趋成熟的表现,未来将会逐渐各个学说融合发展。从史学的角度讨论了"南海观点"之演变,认为未来主要趋向是研究方法多元化、精细化、定量化,认为南海与周围地块之间主被动关系研究、东南亚盆地群响应序列之间对比、岩石圈结构学、区域岩石发展史、不同学说的动力学定量对比与评价是未来的主要研究关注点,并充分考虑外围被动因素,融合南海的发育历史,并将中生代南海的岩石圈禀赋及历史融于其中是南海成因模式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9.
贵州泥堡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堡金矿是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赋矿岩石、含金建造和岩相古地理位置方面,泥堡金矿具有显著的特殊性。本文通过对贵州泥堡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分析认为峨眉山地幔热柱的活动为泥堡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热能来源,为含矿热液的形成和活动创造了前提条件,燕山期大规模的构造造山运动最终决定了泥堡金矿的定位和形成。  相似文献   
80.
根据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分3组讨论了中条山西南地区辉绿岩岩墙群的成因。结果表明: 它们都是富集地幔源区源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第1组岩墙是初始岩浆经历少量的铁镁质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 第2组和第3组岩墙是玄武质岩浆又经历壳幔岩浆混合和斜长石、钛磁铁矿等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 第3组岩墙可能受地壳混染和后期热液蚀变的影响较大。它们都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 可能与熊耳?中条拗拉谷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