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3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作者发现华北区现代地裂缝、历史地裂和黄土构造节理等松散土层破裂,与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貌和卫星象片等资料反映的现代地壳破裂网络一致。它们都是区域性构造应力场统一作用的产物。σ_1轴为NEE—SWW向的新构造应力场,控制了华北区断裂与地震活动;决定着松散土层破裂的系统性和区域性,是华北现代地震和地裂活动的主导因素。松散土层破裂特征表明,现今华北断块西部与南部因基底构造蠕滑在表土中主要产生蠕滑地裂缝;而其东部和北部因活断层速滑则主要发生强震,同时在表土层中出现有水平位移的地震断层和地裂缝。  相似文献   
262.
郑宗升 《海峡科学》2005,(12):25-26
随着城市的日新月异,高层超高层建筑大量涌现,由于这些建筑基础埋深大,荷载集中,对持力层的地基土要求也越高,而福州市区的上部土层本身不适合作高层建筑的天然地基,要采用桩基础,而地下20-30米通常为密实的砂层或砾卵石层,其下30-40米通常为软-流塑状淤泥质土下卧层,为了满足承载力要求,桩基础需穿透持力层面以上密实的砂层或砾卵石层.这里介绍一种施工方法--水冲气举辅助沉桩法,能有效穿透密实土层,其技术上是先进的、经济上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63.
城市供水管网运行安全监测存在信息不全、手段缺乏的问题。首先通过管损数据分析,研究了供水管网运行安全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保护性监测和预防性监测2类监测,建立了供水管网运行状态、管道结构和管网环境等“三类参数”的监测指标;其次针对埋地管网,研究了无线信号在地层中传输的路径损耗规律,研发了无线透传感知网络技术;最后,在上海市供水管网抢修现场部署了监测系统。结果表明:管网交叉路口、交叠管线和交变荷载“三交区域”为管损高发区域,为监测的关键位置;体积含水率是影响无线信号路径损耗的主要因素,在高含水量下,砂性土较黏性土路径损耗小;多跳自组网可有效提升无线网络整体的地层穿透能力;管道下方的回填土密实度对管道后期沉降影响大,应确保回填质量,结构监测系统可先于管网渗漏、压力流量变化进行安全预警。  相似文献   
264.
针对浅埋施工条件下盾构下穿桩板结构的开挖扰动问题展开研究.依托滨海软弱土层地铁盾构隧道开挖工程,结合现场原位测试和数值动态仿真,分别针对开挖顶进和盾尾注浆两个扰动阶段,分析近场和远场结构部件的受力变形规律,阐明扰动机制.结果表明:盾构开挖顶进阶段,顶推力对周围土体的放射挤压引起桩身横向弯曲及顶板抬升,刀盘驶过目标桩1....  相似文献   
265.
宋健  亓富丽  张子阳  吴凯莉 《河南科学》2023,(11):1628-1637
结构地震响应与所在场地的土层条件密切相关,而水平双向地震动作用方向的差异也会导致结构不同方向震害的差异.基于设计反应谱,选取了20组实际记录的水平双向地震动,针对基岩(Ⅰ0)、Ⅱ类以及Ⅲ类场地,对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双向地震动作用以及场地土层非线性效应共同影响下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研究场地效应对地表地震动方向性以及上部结构地震响应方向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结构抗震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场地效应引起的地表地震动放大,还需要考虑场地效应引起结构地震响应的最不利方向以及方向差异性相比于基岩地震动作用时的变化;仅考虑出露基岩地震动输入的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往往不安全,且忽略了场地效应对结构地震响应最不利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