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2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46篇
系统科学   100篇
丛书文集   372篇
教育与普及   2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68篇
现状及发展   53篇
综合类   4947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91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286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382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57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人物简介:章家恩,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生态学系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常务理事、广东未来预测研究会副理事长、《生态科学》常务编委、《热带地理》编委、《土壤》编委等。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绿色食品与食物安全、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生态旅游以及环境地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软科学项目、广州市星火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广东省博士后基金以及各类横向项目等40多项科研课题。撰写和参编专著10部,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ISTP收录论文8篇。  相似文献   
202.
目的 研究蚯蚓活动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方法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设置3种土壤容重(ρ1,ρ2,ρ3分别为1.28,1.32和1.36 g/cm3)条件,分析接种蚯蚓和对照处理(无蚯蚓)下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又称入渗率)、出水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变化规律及土壤孔隙特征。结果 接种蚯蚓后,土壤水分入渗率随时间推移呈“降低-增加-降低”的曲线变化,蚯蚓活动改变了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接种蚯蚓后土壤水分初始入渗率提高了0.3%~66.7%,稳定入渗率提高了1.67~2.08倍,土壤出水量提高了1.0~1.3倍。蚯蚓活动使得土壤容重降低了9.4%~12.5%。容重越小,蚯蚓活动越强烈,土壤孔隙越发育,土壤水分入渗能力越强。与对照组相比,土壤容重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远小于蚯蚓活动产生的影响。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和出水量均随土壤孔隙度的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间呈极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蚯蚓活动通过改变土壤孔隙,可促进极端强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减少土壤表面侵蚀,提高深层土壤含水量,进而对植被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3.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石灰、生物炭和石灰+生物炭三种改良剂对琼北土壤中铬污染的修复情况.结果表明:石灰、生物炭和石灰+生物炭三种改良剂对琼北铬污染土壤均有钝化(修复)作用,钝化剂对土壤中有效态铬的钝化效率为:生物炭+石灰>石灰>生物炭,其中,生物炭对铬的稳定效率为23%~46%;石灰为30%~54%,生物炭+石灰为38%~60%;除了B3处理外,三种钝化剂对有效态铬含量的降低程度随钝化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生物炭对铬污染土壤的最佳投加剂量为2%.生物炭对重金属铬的钝化主要是依靠提高土壤pH值及其表面的吸附效应.石灰的加入提高了土壤的pH,增加了土壤对铬的吸附能力,降低了铬的有效性,从而降低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204.
《中国西部科技》2014,(7):F0002-F0002
<正>【编者语】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大国;今天的中国,依靠科技的进步,以仅仅相当于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几乎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成就世人瞩目。中国的科学家功不可没,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著名土壤微生物学和细菌分类学家,中科院院士陈文新就是其中的代表。多年以来,她作为一名女中豪杰,全身心献身于祖国的农业事业,率领中国农业科技精英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研  相似文献   
205.
<正>春天,熊奶奶在屋后种了几棵南瓜秧,还经常给它们施肥、浇水。夏天,南瓜藤长得越来越长,有的都爬上了房顶。按理说,这么长的瓜藤,上面早就该开花结南瓜了。可急人的就是这一点,熊奶奶天天去屋后翻开南瓜叶子看,找来找去,也看不到一个南瓜。熊奶奶一气,就想扯了这些疯长的  相似文献   
206.
基于LI-8100A型多通道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的长期观测资料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分析,提出一种科学有效的自动化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物理极值范围检验、 1.5倍标准差检验、数据稳定性判据检验和空间一致性检验等方法对多通道土壤CO2通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筛选、甄别出观测过程中不合理的异常数据点并剔除.利用该方法对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2020年7、 12月的土壤CO2通量原始数据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操作性与实用性,可实现计算机程序自动化处理,对异常野点数据的检测效率较高,能有效提高多通道土壤CO2通量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处理时效和资料质量.  相似文献   
207.
志留纪-泥盆纪陆地革命以早期维管植物的起源和辐射演化为标志.早期维管植物的繁盛导致形成全新的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SPAC).早期植物在根系、输导组织、气孔、叶片、个体大小和构型等方面的一系列演化革新,深刻改变了SPAC中的水分传输过程与机制.由于根系的进化及其诱导的化学风化作用增强,泥盆纪以来的古土壤厚度逐渐增大、分层结构复杂化、组成成熟度增加、类型多样化.伴随着早期维管植物的演化, SPAC的空间范围极大扩展,生物可利用水资源增多,水分在SPAC中的循环过程更为复杂、高效.早期维管植物的辐射增强了植被-地貌-水循环之间的反馈机制.志留纪晚期以来,植被与水文、地貌、生物地球化学等物理和化学要素相互作用,维管植物型陆-海水文连续体(land-ocean hydrologic continuum, LOHC)形成并逐步发展,内陆水体流域至滨岸体系的地貌稳定性增强,由陆到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质供给和迁移体系产生变革.早期维管植物通过SPAC、LOHC系统及其内部过程与全球水、碳循环耦合,表现为稳定的低地生境增多,植物残...  相似文献   
208.
根据某省多个果园的土壤养分、树体特征、种植密度、果实养分及品质等指标采样数据,探讨了各因素对单果品质的影响;通过稳健典型相关方法,增大了典型相关系数,并分析了土壤养分与果实养分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了关于果实品质和果实养分指标间响应变量多维的多元回归模型.所得结论为:调整土壤肥料结构和比例,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注意树体修剪;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关注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209.
《河南科学》2016,(5):687-691
将林木落叶改良处理的绿地土壤作为绿色海绵体,将收集的城市林木落叶经发酵处理(或不处理),分别在园林空地、大树树冠下、草坪土壤中进行地面覆盖、地下掩埋、与土壤均匀混合等处理,用不经处理的土壤做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吸水、渗水、保水、渗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照(不经处理的土壤)土壤的吸水能力大于其他任何处理过的土壤;地下掩埋、与土壤均匀混合处理较地面覆盖处理的吸水能力强;树冠边缘、树冠以外处理区域的吸水能力大于树冠内的处理.2经处理的任何土壤的渗水能力均大于对照(不经处理的土壤);在园林空地中,进行地面覆盖的土壤渗水能力大于其他处理;林下各处理土壤的渗水能力没有显著差异.3经处理的任何土壤的保水能力均大于对照(不经处理的土壤);在园林空地中,均匀混合、地面覆盖处理的土壤保水能力最强;林下各处理土壤间的保水能力差异不显著.4在园林空地中,地下掩埋处理的土壤渗漏能力最强,均匀混合处理的土壤渗漏能力最低;在林下和草坪绿地中,对照(不经处理的土壤)的渗漏能力均较其他处理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10.
通过实时监测严寒地区某教学楼示范工程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的各项参数,从技术性、节能性、环保性及经济性各自不同的角度全面进行综合评估。为严寒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