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7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李渔用劝惩的观念来创作小说 ,他劝导人们对金钱、名利、婚姻要淡漠。但他在劝惩中形成了自己的悖论 :冷淡心性是为了欲望的最大满足 ,表面上的“无私”,目的却是“私”。冷淡心性的劝惩正是中国文化中的忍耐与“退一步”的哲学。借助于宿命论的因果报应 ,李渔的小说中省略了很多生活中真实的东西 ,却没有达到劝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常见结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果报应思想进入小说,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总体结构模式:情节巧合、预叙特征与大团圆结局。这一模式赋予了中国古代小说足够的传奇性与叙事结构上首尾相接、因果完整的特点,受到当时群众的广泛接受与欢迎;但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说家在情节叙述上的思维创造力。相似的情节发展曲线,雷同的结构模式,构成古代小说的一大特点。中国古代小说的公式化、模式化传统也因此而形成。  相似文献   
13.
汉族民间叙事有神话、传说、普通民间故事、史诗、叙事诗等多种体裁,它们主要以口头形式存在。也有部分散文叙事作品存在于书面记录中。汉族民间叙事以善恶报应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原动力,演化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信奈的多种故事类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妖魔鬼怪构成民间叙事的重要内容。此外,某些民间叙事作品格调低下,宣泄人们的阴暗心理。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领域世俗化进程迅猛推进的明清时期,佛教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叙事;二是以"转世"观演绎故事情节;三是以"色空"观诠释生存真相。同时,以佛教观念构架小说的局面,既对形成具有我国古典特色的小说叙事模式起了促进的作用,又为转变和打破这一模式起了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佛教旨在劝人弃恶向善,佛经的叙事必然是紧紧围绕善恶来讲.因果报应观念贯穿了整个初传汉译佛经叙事.初传汉译佛经正是通过因果报应的逻辑观念来将多个故事片断连接起来,从而使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产生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因果报应观念成了初传汉译佛经的最重要的叙事逻辑.而这种叙事逻辑分为二种:其一,作恶得恶报、行善得善报;其二、弃恶即可从善--恶善果报相随的叙事逻辑.这使得初传汉译佛经的叙事显得复杂绵长而又宛转多姿,对初传汉译佛典繁复叙事的形成有着最根本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三国演义》的主题作了新的探讨,认为表现“天道循环”亦即“历史循环论”,这才是小说深层次的主题。文章认为,小说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展现主题的:1、以“点睛”之笔直接直扬“天道循环”;2、通过政权斗争的相似性表现“天道循环”;3、通过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表现“天道循环”。小说表现“天道循环”,意在警戒弑君篡位者、施暴行恶者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相似文献   
17.
明《剪灯新话》是一部模仿唐人传奇的烟粉、灵怪故事集,全书四卷,附录一卷,共二十一篇。内容虽较唐宋传奇贫弱,宣扬因果报应等封建道德文章居多,但亦有借助神怪,讥讽现实的佳作。且情节新奇,词藻绮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作者翟佑(1341-1427),  相似文献   
18.
佛教灵验记到隋唐时期功能发生衍化,本文主要探讨其功能衍化的方向之一——鸣冤功能。其鸣冤功能是由因果报应过度而来,这一功能被后世文学作品所广泛借用,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此类情节的主旨多非宣扬因果报应,而是借灵验记的鸣冤来揭露社会,深化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