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72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611篇
系统科学   394篇
丛书文集   771篇
教育与普及   59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9篇
现状及发展   112篇
综合类   15418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280篇
  2022年   338篇
  2021年   400篇
  2020年   308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391篇
  2014年   788篇
  2013年   767篇
  2012年   838篇
  2011年   953篇
  2010年   955篇
  2009年   1011篇
  2008年   1017篇
  2007年   973篇
  2006年   837篇
  2005年   721篇
  2004年   637篇
  2003年   655篇
  2002年   641篇
  2001年   576篇
  2000年   465篇
  1999年   407篇
  1998年   318篇
  1997年   340篇
  1996年   302篇
  1995年   285篇
  1994年   240篇
  1993年   208篇
  1992年   164篇
  1991年   162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90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4篇
  1947年   1篇
  1933年   1篇
  192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根据功能性运动服装对织物的导湿快干和抵抗紫外线要求,选用不同细度、具有沟槽结构的新型聚酯纤维,利用点、线接触,差动效应的原理,设计出单面菠萝花织物、双面鱼眼组织织物和三层法式罗纹组织织物等3种新型结构的针织织物.可分别用于制作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服装,供人们在不同运动量和不同运动项目中穿着.  相似文献   
232.
页岩气产能提高的主要方式是长水平井多段多簇水力压裂制造大规模的沟通缝网。为了进一步提升开发储层动用率,尤其是储层纵向动用程度,本文探索了储层开发的体积开发模式。相对于单井开采,体积开发需要考虑层间气体动用的问题。根据层间干扰强度划分层间沟通模式为:层间不沟通、层间渗流沟通和层间缝网沟通。结合势的叠加原理和流场边界层效应建立层间渗流沟通判据和计算模型。通过引入裂缝应力敏感的页岩气基质-裂缝渗流修正方程和主裂缝-次生裂缝-基质三重介质模型描述页岩气多尺度输运,揭示和评价了三种沟通模式下的长宁区块龙马溪组页岩气开采效果。结果表明:层间渗流沟通的体积开发模式最终产能提升效果显著,相较于单井开发叠加,估算的最终可采储量EUR可增加0.25亿方,增加比例达9.84%。缝网沟通过强的储层改造程度使储层流体压力下降过快,应力敏感现象显著,中后期开采能力下降严重,最终影响到整个产层储量的有效动用。体积开发三种模式中渗流沟通效果最好,缝网沟通和层间不沟通采收效果相当。该研究为实现储层体积开发高效动用所需的合理立体井位布置和压裂施工方案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33.
提出了在IEEE点运算下四倍精度三角函数的算法,特别是“精确”的 三角函数区间压缩。用工作精度(四倍精度)算术运算及适中的表存储使三角函数精确 到 2.0ulp。分析了子程序的误差。大量测试表明函数的精度和执行速度是令人满意的, 并保持了函数的单调性。  相似文献   
234.
周晓静  高抒 《科学通报》2004,49(21):2228-2232
对杭州湾舟山岛-金山卫断面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高密度采样,并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站位沉积物平均粒径具有不同的垂向分布.由于该断面所在区域海底活动性强,短时间尺度的活动层厚度的量级远高于长时间尺度的净沉积速率的量级,平均粒径的垂向分布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同一沉积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沉积记录,很难代表沉积环境的长时间尺度演化.粉沙为主和沉积物粒径的垂向平均值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呈现收敛趋势的底质粒度特征,说明物源因素控制着研究区总体的沉积物分布规律,而水动力因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沉积分异.沉积物的垂向分异使表层底质粒径的断面分布不同于活动层内垂向平均底质粒径的断面分布.对于强潮、粉沙环境的沉积物输运模拟而言,如果涉及的时间尺度较大,则采用活动层的平均值作为模型的粒度参数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35.
游海涛  刘嘉麒 《科学通报》2012,(24):2322-2329
对中国东北吉林省境内的二龙湾玛珥湖0~900cm沉积物进行了精确年纹层计数和210Pb,137Cs,14C同位素定年,在中国北方建立了高分辨率的第四纪末期地质时标;并通过对该湖沉积物干密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TOC/TN比值及有机碳同位素(??13Corg)等指标的分析,结合岩性、孢粉组合等特征,重建了该地区14kaBP以来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历史,划分了6个气候阶段:全新世之前14~11.4kaBP为高频振荡的气候过渡期(I);全新世(11.4kaBP)以来,气候虽有冷暖交替,整体呈增温趋势,大体经历了5个气候阶段(II~VI):II,暖湿气候期(11.4~9.05kaBP);III,冷暖波动气候期(9.05~7.4kaBP);IV,平缓增温气候期(7.4~4.2kaBP);V,适宜气候期(4.2~1.67kaBP);VI,温凉变干气候期(1.67kaBP至今).每个气候期多以升温开始,中间往往有冷暖波动,最后却以一个快速冷却事件结束.这种不等间距的气候变化的周期有越来越缩短加快的趋势.每个周期气候快速变冷事件发生在下列一些时段:9.4~9.05,8.5~8.2,7.8~7.4,4.6~4.2,3.7~3.25,2~1.67及0.3~0.03kaBP.约1920AD气候转而升温,预示着一个新的气候期开始.  相似文献   
236.
四轮转向系统(4WS)可根据前轮转向和车辆的状态通过后轮的转向提高车辆转弯能力, 同样, 利用这一转向系统可以改进车辆的横向稳定性和操纵性能. 当前轮转向相同时四轮转向车辆的转弯半径大于两轮转向, 而且普通的控制方法不考虑前轮转向的动态过程影响. 本文利用分数阶导数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四轮转向控制方法, 其不仅考虑前轮转角和横摆角速度的大小, 而且也考虑到转向角速度的影响. 同时也给出控制方法的一些设计方法, 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通过对两轮转向和四轮转向的转弯车辆的侧偏角、车辆绕质心的横摆角速度和转弯半径等动力学和运动学特性的计算结果比较, 本文的控制方法对四轮转向车辆在转向过程中的瞬态响应有所改进, 并减小了转弯半径.  相似文献   
237.
贮灰场防渗层结构静力稳定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针对灰水溶质运移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应用研制的混合防渗材料作为防渗层,通过有限元程序模拟贮灰场的实际运行条件,进行了贮灰场静力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防渗层在灰场运行期间,沉降变形、应力水平及应变均不大,可保证防渗层及贮灰坝的结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38.
室内承载板法是测定土样回弹模量的标准试验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实测的各级承载板压力和回弹变形的关系,运用圆形垂直刚性分布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半空间体竖向位移理论公式来计算土样回弹模量.但是,由于击实成型的测试土样受到土工试筒的筒底和筒壁的约束作用,土样的有限尺寸和受力条件与半无限的弹性半空间体理论存在较大的差别,造成土样回弹模量测试结果偏大,导致测试结果难以应用于路面结构设计,所以有必要对室内承载板法的土样回弹模量测试结果进行约束修正.为此,首先推导了具有刚性下卧层的弹性层轴对称课题的应力和位移理论解,并通过轴对称有限元法,验证了理论解的正确性,从而考虑土工试筒筒底的约束作用,以竖向位移理论公式提出了室内承载板法测定土样回弹模量的高度修正系数墨.其次,在高度修正的基础上,通过轴对称有限元法考虑土工试筒筒壁的约束作用,提出了室内承载板法测定土样回弹模量的直径修正系数墨.综合高度修正和直径修正,提出了不同直径D的承载板测定土样回弹模量的综合修正系数K,以及K和D的回归公式.最后,通过不同直径承载板进行了室内测试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综合修正系数可用于室内承载板法测定土样回弹模量的土工试筒约束的综合修正,并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39.
介绍一个集仿型加工、仿型测量、测量数据处理及数控加工一体化系统的结构、原理、功能及关键技术。依据不同的仿型测量方式连接成多面体模型,该多面体模型与层切平面求交,获得切削层轮廓,并在切削层内进行行切、环切轨迹规划。该方法可适用于多种仿型测量方式,并可用于复杂组合参数曲面数控加工的刀具轨迹生成。  相似文献   
240.
本文提出了控制回路中含有时滞的多时滞中立型非线性大型控制系统的分散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问题,在某些确定的条件下,分别讨论了控制系统的一些设计方法,根据趋近率的概念和方法,设计了局部分散变结构控制器和多层分散结构控制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