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5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文从刘著现象入手,试图梳理伪娘的概念,理性分析伪娘概念诞生的意义及其悖论,深刻剖析性别二元论下刘著与李宇春快男与超女之路的差异及其身心矛盾,借用操演理论阐释刘著现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度越传统看法:王充思想并非董仲舒思想的对立面,两者都围绕天人之际的核心话题而展开,只是思维进路、理则、方法有异.董仲舒从负面讲天人感应论,王充从正面讲符瑞是应说.符瑞是对人世的奖励,黄龙是瑞应汉的土德,是颂汉的标志物,国之存亡兴衰必有瑞应妖祥出现.天依据有善行者受以帝王之命,并据其善恶之行决定兴衰存亡.人性的上善下恶是不能移易的,可移易的只是中人.性有正、随、遭三性,命亦有正命、随命、遭命之分.天具有二重性,既是自然之天,又是能施气、生物之天.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王充从去虚存实出发,倡导耳目的感知、心意的思知、待问的学知.  相似文献   
13.
首先梳理了当代认知科学(广义)关于生命本质研究的主要趋势和最新进展。然后,集中考察了在当前研究工作中出现的与生命本质密切相关的三个关键困难:"生命的定义以及与非生命的区分"、"生命的起源"和"人工生命与合成生物学"。最后,针对上述三个困难,尝试分别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春秋》的诞生在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性意义——奠定了以后2000多年中国史学发展的基础。“春秋笔法”对中国史学、伦理政治直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广泛、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用简约的文字表达作者的微言大义,用谨慎的用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好恶褒贬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传统。但过分追求义理,使其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史家记事真实的基本准则并被权势所利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身份权就是婚姻家庭法上的权利,包括亲权、配偶权和亲属权,不包括监护权、著作人身权和荣誉权。在身份权客体问题上的特定人人身说、利益说和身份说三者均存在瑕疵,不足以完全服人。笔者认为对于身份权的客体,应区分纯粹身份权和身份财产权并分别予以确定,笔者关于身份权客体的这种看法,可称作"身份权客体两元论"。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献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文课程标准》中下列问题值得讨论:语文本质属性二元论?综合性学习是什么?语文能力是否错?语文现代教学手段可或缺?  相似文献   
17.
"孝"对"死刑"     
“百善孝为先”,孝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大义,中国文化倡扬行孝,乃至对孝子之罪法外开恩;“不孝”乃元恶,“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与“不孝”孰是孰非?人人行孝则天下自平;人人不孝却国将不国!  相似文献   
18.
基因科技使西方传统的身心二元论呈现为新的形态,并最终使人的身心统一到被技术化的“人体”上来,这是对人性的彻底解构。身心关系问题是基因科技甚至是一切科技所面临的最根本或最后的人性问题,身心统一是科技发展不可逾越的人性屏障。  相似文献   
19.
新月派的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特色而又较复杂的文艺理论家,最典型体现了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转化与影响,其新人文主义人性论文艺思想,为人文精神失落及学术衰微的现状提供一点警示.  相似文献   
20.
心与身的交汇--柏格森"二元论"及其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格森的"二元论"重新定义了物质,并利用当时的大脑神经科学的最新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身心观--即身体不是精神或记忆的仓库,而仅仅是生命体行动的工具,精神或记忆无论如何都不是大脑的产物.他的"二元论"本质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二元论.实际上是一种现代哲学的典型思维方式.其一方面来自于对传统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又是他的新体系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它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这也使柏格森成为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现代哲学的伟大先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