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4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考察了知识社会学的中心思想,即曼海姆的“社会境况决定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曼海姆这一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区别。  相似文献   
32.
改革开放以来 ,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构学术化与宏观化的具体表现 ,也是中国当代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是这种学术化和宏观化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33.
周自荣 《科技信息》2009,(30):266-266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的意义不只是使学生会做题,参加高考,而是通过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培养学生务实严谨的态度,勇于创新探索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34.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唯物史观遭受了各种磨难与曲折,然而它却始终屹立不倒,而且欣欣向荣,充满活力,这是因为唯物史观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具备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三个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5.
在时下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问题,其倾向性特征是专注自我、忽视社会,为此,有必要就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有效的理论教育。从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出发,围绕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检视西方各种思想资源的价值与不足,阐发马克思唯物史观意义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学说,可以帮助他们矫正认知偏差,正确地看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6.
立足于经济唯物史观,通过现象与本质、静态与动态、局部与整体、历史沿革与观实,以及运用排比鉴别等诸多视角,对当代以商品、货币、利润为标志的市场经济领域中某些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解读《资本论》,作了尝试性探析。  相似文献   
37.
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角度上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论述蕴涵着丰富的复杂性思想,这些思想能够启发和推动人们去洞悉和探寻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真谛。  相似文献   
38.
世界近代史断限新观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高校教材,把世界近代史界定为1500~1900年的历史.这种分期,有几个涉及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值得商榷:历史分期是从经济史观出发还是从唯物史观出发;地理大发现的社会经济后来在1500年左右是否变成了现实;如何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上下限依据的出发点自相矛盾,上限以动力和原因为依据,下限以结果为依据;割断了历史阶段的完整性和因果关系;取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应有的历史地位,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方向和规律的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并把历史唯物主义直接运用于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把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统一起来,升华为指导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实现了唯物史观与建党学说的统一.  相似文献   
40.
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理论在我国的第一传播。他系统宣传和介绍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并在学术研究实践中对此理论和方法作了具体的尝试和运用,从而建立起具有指导意义和富于操作价值的史学研究方法,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