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4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人道主义作为在当代中国流行的社会思潮,对中国的影响较大。本文分析了人道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与表现,并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人道主义进行了深刻阐述,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人道主义的实质,对人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2.
郭沫若是近现代以来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中的“旗手”。其代表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是融合中西古今学术研究方法与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奠定了求真与致用统一的学术研究“范式”,凸显了唯物史观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3.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构学术化与宏观化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当代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是这种学术化和宏观化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4.
本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重析刑讯逼供行为,认为其产生的终极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条件和生产关系,指出不能企望在短期内杜绝刑讯逼供行为,而是要在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用先进的政治法律思想和制度去教育规范侦查人员,才可能逐步减少直至消灭刑讯逼供行为。  相似文献   
105.
本文通过概述新哲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阐述《提纲》和《形态》包含的唯物主义观点 ,探讨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一部巨著。他们在这部著作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纲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07.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共同创作的第二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伦理思维的向度来解读唯物史观的前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要确立唯物史观的前提,这种前提不再是以往任意想象的抽象的个人,而是“现实的个人”,其伦理学意义在于: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合理界定是确立道德合理性的主要依据;是确立集体主义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分析了学界近十年在唯物史观这一领域内对原著文本的探究中存在的两个“盲区”:一是对恩格斯独著文本的“忽视”;二是对马克思中后期文本的“忽视”。指出唯物史观的倪现、嬗变是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尤其是对英、法、德三国在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变革的深刻分析而渐渐成熟的革命性理论体系。认为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文本的探究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过去、现在和将来所面临的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而目前我国又处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特殊变革的历史时期,在此阶段所产生的群体性事件就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需要与利益的不协调、分工的不合理和社会交往的畸形发展是造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我们只有充分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具体行之有效的办法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0.
李达是由“实业救国”折向“政治救国”,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为工具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他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成功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本体论看待)、认识论、论理学的统一。他关于唯物辩证法诸规律与范畴(对立统一法则、质量互变法则、否定之否定法则)的论述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理论界公认最富有特色、系统而深刻的理论。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其理论和方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把形式逻辑等同于形而上学,因而全盘否定形式逻辑的作用;二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唯物辩证方法缺乏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