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7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70篇
综合类   35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31.
32.
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个庞杂的理论体系,不仅具有作为辩证法的理论意义,还是一种认识论,即以探讨思维方法和概念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辩证法”。“否定的辩证法”的矛头直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其中蕴涵比较深刻的思想,但某些观点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3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批判地吸收了以往中国传统哲学中一切合理的思想成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特点,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次空前的大革命,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获得现代科学化的形态,从而使中国哲学发生质的升华和飞跃。  相似文献   
34.
讨论了复杂性和系统辩证学的关系。首先论述了“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对人们认识世界的自然观的影响和作用,继而讨论了“复杂性科学”和“系统性科学”的特征,并综合地论述了它们对“辩证法”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把“辩证法”深化并上升为“辩证学”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创建。  相似文献   
3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人的实践本质为主题,深入地论述了九个哲学观点:(1)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实践导致异化又克服异化;(3)实践最终促使人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自然界既是人生存的基础又是人作用的对象;(5)人在社会性的劳动中创造历史;(6)实践也是一种感性的审美的活动;(7)实践的本质力量必然酿成(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统一的)现实的人道主义;(8)哲学辩证法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实践辩证法;(9)实践哲学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6.
用艺术辩证法系统剖析《红楼梦》是个全新的角度,本是作的艺理论新《红楼辩证析》的“前言”。它从艺与生活、艺创作与优秀思想化传统的关系,概括地论述了《红楼梦》含有艺术辩证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7.
亘古以来,中国古代文学比较研究就具有了朴素辩证法的特质。这种特质主要表现在古代文学比较观和比较法之中。而受古代文学比较观和比较法的制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研究的主要模式,是多线性模式。  相似文献   
38.
《逸周书》政治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依顺民众的欲恶而民众服从其统治,“设其利而民自至”的思想;德刑并用,赏罚兼施的思想;文与武两种政治手段配合运用的思想;“福在受谏”、“慎政在微”的听取反对意见,防止矛盾发展的思想;全面性、主动性、由表及里的识人思想。其中,有些思想与作者的无神论倾向、与作者的哲学辩证法思想因素有关联。其政治辩证法思想,吸取和综合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派思想,并且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学派倾向性。  相似文献   
39.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它不仅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时代精华,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这对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落实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0.
作为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在西方流行的“文化进化论”中有一些成分值得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加以批判借鉴。其中,“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能量法”以及“新进化论”等学说,均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唯物史观有所契合,对我们解剖中国地域文化的异同提供了某种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