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5篇
系统科学   53篇
丛书文集   110篇
教育与普及   125篇
理论与方法论   88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439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418篇
  2010年   535篇
  2009年   680篇
  2008年   903篇
  2007年   897篇
  2006年   342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学校在经过多次分析研究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和学生现状、平乏的资金与简陋的场地设施等实际,决定把办学目标定位在特色加特长上,突出自己的优势,走出了一条既有民族传统体育、又有现代学校体育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秦岩 《科技信息》2007,(32):235-235
"和谐"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从以和为美,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等一系列的古词中可见,它已是一个传统的概念,现在我们只是将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但它却是在十六大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第一次正式提出来,而后又在党的四中全会上作为判断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和谐社会已是众望所归。  相似文献   
13.
小溪塔高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育人观,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办学宗旨,树立“致力学生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质量生命线和安全保障线两大主线,坚持走以人为本、以德为纲、以法治校、以质兴校的办校之路,形成了敬业、爱生、善导、博学的教风,勤学、多思、严谨、创新的学风和求真、务实、文明、奋进的校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魏修章 《科技资讯》2007,(24):226-227
2006年,河南省濮阳市交通稽征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征费中心,创新思路,规范管理,规费征收超额完成了责任目标.同时,文明创建也硕果累累,征稽处被省厅征稽处授予"先进集体"称号;收费中心被交通部授予女子"巾帼岗"荣誉称号;全市5县两(区)所分别荣获市级"文明单位"和县级"文明单位"及市级"青年文明号"和县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有力提升了稽征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5.
鲁杰 《科技信息》2008,(35):156-156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司法机关应该树立“和谐司法观”。“和谐司法观”主要是强调在司法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做到司法为民、以人为本,最终通过和谐司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分析了“先行组织者”在数学课程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以期指导中学数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制造模式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造模式变迁过程受制于三类因素,即制造模式现有状态、制造模式的四大基本维度(技术与方法、文化、组织结构以及和谐管理)和外部环境中的随机涨落因素。该过程表现出非平衡相变、对称性破缺、分叉等特征。当新的制造模式形成时,其研发投入、文化、组织结构及其管理、知识调配都须有很大的变动和调整。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社会发展模式的需要 ,2 1世纪的创新人才必须是和谐完整的人才 ,是科学的工具理性和人文的价值理性完美的统一。因此高校教育就必须“以人为本”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一起抓 ,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与以人为本是有机统一、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实现“三个代表”的最终归宿就是为了提人自身的素质,使人自身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我们党应从经济、政治、化三个方面当好“三个代表”,以达到“三个代表”与以人为本的内在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前被大众广泛认可的社会生活主基调。社会的和谐,表现为社会基础设施及自然资源处于正常状态、社会能源保证充足、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企业与公众可以顺畅的获取政府的相关服务。和谐的社会景象图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