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9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11篇 |
教育与普及 | 3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综合类 | 2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晚明文人扎根于市民中间,他们通过文学创作反映出特定时代环境下市民的心态,透过冯梦龙的“三言”,晚明小说创作的意识心态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2.
邱美琼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44-47
我国古代文论对"情趣"的标树较晚,明清时期出现将"情"与"趣"纳入到诗歌审美质性要素系统或创作主体要素系统中的立论.但实际上,早从唐代开始,不少文论家就已经将"情趣"视为了"趣"的审美表现形态之一,对"情"与"趣"相互间的关系予以了多方面的考察.我国古代曾出现过很多"趣"的称名,其中,不少都可归入"情趣"这一审美形态中. 相似文献
33.
人们早已普遍认识到苏轼的文学创作给后世寂寞的文人所带来的长时间欣喜,然而,学术界却并未像我们认识苏轼的文学成就一样去正确估价其丰富而深刻的创作思想,他所提供的原创性文艺理论资源也未得到有效利用。这种状况,无论对于苏轼本人抑或对于后世读者,都是不公正的。从现代写作学的角度观察,不难发现,苏轼在其一系列诗词文章特别是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艺创作思想。主要包括作家修养论、创作目的论、艺术构思论、文本和谐论、作品风格论。 相似文献
34.
殷慧生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3,(1)
悲秋意识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其核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悲秋意识与中国抒情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二者的结合,密切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心态。悲秋意识对中国抒情文学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决定了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5.
江西文人是元代文坛的一支生力军。在前期南方文坛各自为阵的文学格局中,江西文人和文学更多是呈现出宗宋的一面,诗学陈与义,文学宋而不废唐,吴澄涵容理道的文学观念为盛世文风导夫先路。元中期,江西人虞集、揭侯斯、欧阳玄逐渐步入京师主流文坛,大力推行平易正大的盛世文风,成为主流文坛的领导者。元后期,主流文坛衰微,江西人危素、傅若金追慕雅正文风,成为盛世余音,而还有一些江西诗人直面元末动荡的现实。元代江西文人和江西文学先导性的特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6.
朱堂锦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21(5):62-67
欲望是作家创作的内驱力,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欲望有什么影响,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不能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道教的功利性,文人纷纷走近道教,文学观念中的道教因素等方面,对道教与魏晋南北朝文人的功利欲望作些专门探讨。这无疑会拓展人们研究的新视界。 相似文献
37.
康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晚清文人刘书年奉旨到贵州,在这里度过了七载岁月,他用手中之笔记载了这里的风土民情,抒发了自己对时代、对国家大事、对人民生活的感慨与忧愁,具有一定的文化、文学价值,值得今天的研究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8.
李彩霞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6(2)
清初流放贬谪事件频繁,“江南三大案”打击范围广泛,清廷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文人的不满情绪以巩固统治秩序.文人或因直言进谏、党派之争,或受亲友、上司牵连而获罪,被贬后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消极悲观.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