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2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21.
王彝诗学思想中的"节情说",既缘于适应明初文坛风尚之需要,更乃"北郭诗人"诗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原则。元末时期,"北郭诗人"坚持诗歌"缘情"本质的同时,已注意到"节情"的必要性。入明后,他们的诗学思想重心转移到"节情"上,但未能真正实现这一理想。于是,他们陷入了这样一种悖论:应当"缘情"时,他们却关注现实,去"节情";应当"节情"、干预现实时,他们却坚持"缘情"。结果是,他们的生命连同诗歌理想一同走向消歇。  相似文献   
122.
文人相轻一词的意思是文人间相互轻视,该词肇始于魏晋时代,由曹丕首先提出,之后便演变发展成为一个文学论点甚至成语,每每被后人引用。然而,几乎所有的使用者并未真正搞清它的含义,或者说他们都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想当然地以该词概括文坛各种轻的现象;此词最初的用法就是存在问题的,曹丕笔下的它不仅含糊不清,而且指代不明;同时,文人中还存在着自轻、易轻的现象,文人相轻和文人自轻都属于文人易轻的范围内。笼统的以文人相轻一词以点带面实属谬误。  相似文献   
123.
本文试从开元、天宝年间留存的干谒诗入手,着重探讨了开元、天宝年间诗人在干谒诗中对自我形象的刻画。  相似文献   
124.
马致远的杂剧,就风格而言,以文采胜又不离本色,在格调上,马剧是早期文人剧的代表。马致远杂剧的创作主体性体现在人物设置和题材处理两方面。小人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某种现实思考,题材上的文人化操作表现了作者的文人意识。  相似文献   
125.
北宋统治者“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和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的双重行为,造成了宋初文化环境的浮躁,并影响着文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文学审美感受,所谓“艳科”的“媚词”,表现了他们在诗文中少有的对享乐、恋情的游戏态度及其浮躁情绪,词中的“高楼”意象,更突出地再现了北宋前期文人怎样在浮躁的文化环境中沉沦,又怎样艰难地挣脱文化环境的漩涡,去顺应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26.
高启渐趋消沉的心路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启是元末明初吴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仅三十九岁,其中三十三岁以前为元末动乱时期。在战乱中他经历了生离死别,亦亲眼目睹了战后残酷的社会现实,内心痛苦异常,更主要的还是显示出对民生的人文关怀。三十三岁以后的六年,高启由对明王朝的期望转向失望,心理消沉的迹象更趋明显。他在惊悸的情绪中似乎看透人世,实则精神几近恍惚的边缘。纵观其一生,由于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高启外向的人生态度逐渐内敛。这种转变在整个吴中文人身上具有较大普遍性,而高启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7.
隐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颇带传奇色彩的人物,《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在历代文人中有广泛影响的奇文,北宋的一代文宗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也说明后人对这篇文章的推崇和它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这篇文章所以受到后人的推崇和  相似文献   
128.
宋代文人结社目前也可算得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非常丰硕,产生了大量的论文,并早已有专著出版。宋代文人结社研究可分为总论类、诗社类、词社类、怡老会类四个方面。文章按照不同类别做了比较细致的梳理,从中找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尝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9.
本文试从开元、天宝年间留存的干谒诗入手,着重探讨了开元、天宝年间诗人在干谒诗中对自我形象的刻画。  相似文献   
130.
伴随着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特别是由于宋朝以后城市管理由封闭向开放的转折,古代城市中除政府的居民组织体系外,逐步形成了许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成份的民间社团。其称呼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大致可分为工商业者的组织、文人结团和民间秘密结社几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