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2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01.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细致地描摹了八股文人迷信八股、封闭执拗、驯服自卑和虚伪无耻等心态,深刻地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身心的践踏和摧残。上述种种心态的形成,与明清末世文化上软硬兼施的专制主义、八股文人过于单一的角色认同和社会上摧残士人身心的习俗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2.
碑文是汉魏六朝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蔡邕碑文尤为卓绝,成为历代碑文撰写的典范。蔡邕碑文表现出明显的重文轻礼的倾向,蔡邕“惭德”说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汉末文与礼的疏离所引发的文人内心的矛盾。蔡邕碑文创作的文学追求,表现了汉末文学由礼文向才性之文的演进。  相似文献   
103.
延安时期的“鲁迅“是透视延安文化历史形成和延安文人思想变迁的窗口,这一时期主要存在着两种鲁迅观。延安文人认为“鲁迅精神就是揭露黑暗追求真理,不怕孤独,即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批判国民性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将自我对“鲁迅精神”的体认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实践中。而中共领导人则更侧重从政治的需要来阐释鲁迅,使得鲁迅逐步被意识形态化,并且通过标举鲁迅的旗帜团结文人以及规训他们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04.
唐代是我国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各种文化艺术繁荣昌盛。文人被重视,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之一的文人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文人音乐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对我国后来音乐的延续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但时代文化的诸因素使这个时代的作者及文学创作具有共性。晚唐牛李党争的较量和宋代科举制度改革,使举业的重要性和科举入仕者的地位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和提升,这对后世社会政治、社会心理等产生了巨大影响。科举也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千余年的重要的社会现实。在宋元时代,以科举为主要内容或者涉及科举考试、文人士子的作品越来越多,渐成叙事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并折射出其时文人的社会心态、生活际遇和人格追求。创作主体地位、处境和心态的变化,影响了宋元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6.
元散曲中很多作品以前代文人为吟咏对象。有些文人被元曲家们反复咏叹,比如王粲、白居易、屈原、陶渊明、刘伶、王子猷等。元代文人的特殊处境是元曲家们青睐这些文人的主要原因。从这些吟咏中不仅可以透视元代文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体认元代文人心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元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07.
漫谈古代文人的自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古代文人自号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讨探了号的由来及其发展,详尽地分析了文人自号的方法及其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文人自号的特点及其风格,并指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8.
中国的许多诗词体现了文人的悲剧意识,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这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力图对这种悲剧意识进行褒扬.  相似文献   
109.
唐宋词中楼意象的运用,分为两大类型:“登而不望”型和“登高远览”型。这些楼意象随着词人视角的不断变化,清晰地演绎出“楼”由一个拥有实用功能的建筑实体转化成一个积淀着丰富内涵、具有构架词体作用的文学审美意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0.
江休复是北宋著名文人,与欧阳修、梅尧臣等交游甚密,为庆历文人集团成员之一。其著作《江邻几杂志》史料价值较高。然其行年事迹少有专文考述。今据相关文献,详细考出江氏生平事迹,希望为江氏及北宋庆历文人集团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