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23篇
教育与普及   4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8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通过系统采样和精细的GC-MS分析,研究了塔河油田三叠系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原油(w(Pr))/(w(Ph))相对较低,(w(pr))/(w(nC_(17)))和(w(Ph))/(w(nC_(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含有相对丰富的γ-蜡烷和C_(30)藿烷,说明原油形成于海相咸水环境;原油中含有较丰富的C_(27)甾烷、三环萜、四环萜和较高的三环萜烷/藿烷,指示其母质来源为菌藻类;原油中高丰度的重排甾烷,较高的(w(Ts))/(w(Ts+Tm))和(w(C_(29)ββ))/(w(ββ+αα))说明原油具有较高的成熟度,为成熟原油;25-降藿烷的检出说明原油受到一定的生物降解,加之完整的正构烷烃分布以及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推断存在至少两次油气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152.
张翔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0):8133-8138
高凝油藏剩余油分布状态决定了油藏的开发调整方式,但前人针对剩余油动态变化影响分析较少。由于油品的特殊性,含蜡量及开采驱替方式均会对储层孔隙结构进行改造从而影响微观剩余油的分布。基于此,利用高精度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建立数字岩心模型,恢复微观孔隙结构,实验分析得出微观剩余油动态变化主要受含蜡量及驱替程度影响。随温度降低蜡滴析出加快,含蜡量增加从而分割孔隙中剩余油。驱替倍数提高,储层孔喉连通性提高,剩余油分布样式由块状、网络状向孤滴状变化。  相似文献   
153.
应用光学原理研究原油沥青的聚沉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urbiscan Lab 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原油/甲苯混合体系的稳定性。将不同加量的沉淀剂应用于1:9 的原油/甲苯混合体系中,通过测量原油/甲苯的透射光和背散射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可描述混合体系中沥青的聚集和沉淀过程,有助于分析原油不稳定性发生的机理,并定量分析了沥青聚沉过程中的颗粒粒径大小、粒径增大速率和颗粒沉降速率等。实验表明,随着沉淀剂的加量从80.0% 增加到90.9%,混合体系中沥青的聚集速率从192.216 μm/min 增加到5 332.120 μm/min,粒径从10.0 μm 增大为53.4 μm ,沉积速率从0.17 mm/min 增加到0.46 mm/min。  相似文献   
154.
断块型深层低渗油藏天然气驱最小混相压力及相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大港油田深层低渗油藏X断块为研究对象,采用细管实验和PVT测试仪器,测定了大港油田X断块地层原油和Y气藏天然气的最小混相压力,地层原油的基本物性参数,以及注入天然气对原油高压物性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港油田X断块地层原油属于轻质原油,能够与Y气藏天然气实现混相,且最小混相压力为45 MPa,低于地层压力(49.8 MPa)和国内常用高压天然气压缩机的压力等级(50 MPa),因此,在X断块实施天然气混相驱具有理论可行性;地层原油的气油比、泡点压力、体积系数、压缩性、气体平均溶解系数均较高,多次接触实验结果表明,注入天然气与原油在最小混相压力条件下能够实现多次接触混相。为了实现大港油田深层低渗油藏X断块的高效开发,建议在X断块实施天然气混相驱。  相似文献   
155.
建立冷热原油顺序输送过程的数学模型,将该过程中的水力系统视为准稳态,考察非稳态的热力系统。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热力特征方程从而求得管内非稳态的油流温度,用有限元法与有限差分法求解导热方程从而求得管外非稳态温度场。模拟冷热原油顺序输送过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周期性的冷热油顺序输送,其热力表现也呈周期性;一个输送周期中,两种油品相互取代过程的热力表现相反;交替输送冷热原油时,热油头首次到达下站进站口时的温度是该输送方式的安全临界温度,须保证其高于热油的凝点。  相似文献   
156.
基于启动波速理论提出一种新的胶凝原油管道启动模型。该模型用于模拟胶凝原油管道初始启动过程中的压力和流量变化,最终给出管道的启动压力及启动时间。结果表明:随着启动波前锋的推进,管道入口流量逐渐减小,管道沿线的压力逐渐增长,但由于启动波前锋上游管段内凝油结构的裂解,管道沿线的压力梯度逐渐趋于平缓。管道内径越大,启动压力越小,启动时间越短;管道壁厚越大,启动压力越大,启动时间越短。受管道弹性及凝油可压缩性的影响,胶凝原油管道的启动压力远小于4(τy0y1)L/D。  相似文献   
157.
癸基甲基萘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基萘和溴代癸烷为原料,合成癸基甲基萘中间体,经磺化、提纯,得到高纯度的癸基甲基萘磺酸盐表面活性剂.采用HPLC测定了表面活性剂的纯度,为97%.利用IR、UV及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癸基甲基萘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和油水界面性能,讨论了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对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山东胜利油田原油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癸基甲基萘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具有很高的降低溶液表面张力和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临界胶束浓度为0.26 mmol·L-1,该浓度下的表面张力为31.61 mN·m-1,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达到2.59×10-6mN·m-1.癸基甲基萘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有望成为较理想的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158.
胶凝大庆原油不同加载时间下的屈服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得到胶凝大庆原油的屈服过程与加载时间之问的关系,利用Haake RS-150控制应力流变仪通过恒剪切应力、剪切应力匀速增加和阶跃式增加3种不同的加载方式对其屈服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胶凝大庆原油的屈服过程与加载时间存在密切关系,屈服是变形随时间积累的结果;加载过程中各水平的应力作用时间延长,所得到的胶凝原油屈服应力下降,但屈服所需的时间延长,即应力值与作用时间相互弥补,在一定范围内小应力长加载时间和大应力短加载时间都能造成胶凝原油屈服;对剪切应力阶跃式加载而言,屈服应力随每阶段持续作用时间(单阶作用时间)的增加呈指数规律下降,屈服时间随单阶作用时间增加在双对数坐标中呈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9.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剖析和对比的基础上,划分了南堡凹陷原油的成因类型,并根据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对原油和烃源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带或同一构造带不同层位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别,据此可将原油划分为6类,其中第Ⅰ类主要分布于柳赞油田和高尚堡油田、老爷庙油田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油层,第Ⅱ类主要分布在高尚堡(高柳断层以南)、老爷庙和北堡油田东营组油层,第Ⅲ类主要分布在柳赞油田及高尚堡油田(高柳断层以北)沙河街组油层,第Ⅳ类主要分布于滩海区东一段油层,第Ⅴ、Ⅵ类主要分布在滩海区奥陶系油层中;古近系3套烃源岩对不同构造带的油气聚集有不同的贡献,其中高柳构造带高柳断层以北地区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断层以南的主要来自于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部分混有沙三段烃源岩的贡献,老爷庙和北堡构造的原油主要来源于东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混有部分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滩海区原油主要来自于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160.
两株高效原油降解混合菌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青海花土沟油田分离出两株高效原油降解混合菌bios2-1,bios2-2,经细菌的生理生化和16SrDNA基因序列鉴定,发现bios2-1与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hts agri)的相似性为99%,bios2-2与短芽孢杆菌属中的Brevibacilluslevickii的相似性为95%,认为是短芽孢杆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当以花土沟原油为惟一碳源时,培养7 d后,混合菌对原油的降解率可达70%左右.气相色谱和族组分分析表明,混合菌作用后,原油的轻质组分含量明显增加,重质组分含量明显降低,同时原油的粘度也降低了30.26%,凝固点降低了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