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2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从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中克隆了Δ^1-二氯吡咯-5-羟酸合成酶基因的cDNA片段(S.salsa Δ^1-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ase gene,Ssp5CS),Southern杂交表明SsP5CS基因在盐地碱蓬基因组中只有一个拷贝;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不同盐处理(400mmol/L NaCl)时间下SsP5CS在盐地碱蓬叶中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同时盐胁迫条件下盐地碱蓬叶中的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的增加, 并且其渗透调节能力也逐渐增强,推测SsP5CS基因可能在保护盐地碱蓬免受盐胁迫损伤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电聚合吡咯膜修饰的葡萄糖氧化酶电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制的铂丝电极经铂化处理后,将葡萄糖氧化酶与单体吡咯用循环伏安法共聚合到电极上,铂化后电极表面积的增大增加了固定的酶量,同时也增大了电极对H2O2的催化能力,使电极对葡萄糖的响应电流增大到7.5mA/(mol·L^-1),还测试了聚合液中酶浓度、pH值和聚合时间等因素对电极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3 丁酰基吡咯单体与4 醛基4’ 二甲氨基偶氮苯的缩聚反应合成了一种侧链含偶氮基团的新型聚吡咯甲烯衍生物———聚[(3 丁酰基吡咯 2,5 二)对二甲氨基偶氮苯甲烯](PBPDMAABE).与无取代基的聚[(吡咯 2,5 二)对二甲氨基偶氮苯甲烯]相比,该聚合物的溶解及成膜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PBPD MAABE的分子结构通过氢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得到了确认.由聚合物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测得其光学禁带宽度为1 82 eV.采用后向简并四波混频(DFWM)技术测试了聚合物溶液与薄膜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其浓度为3 65×10-5 mol/L的氯仿溶液和薄膜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分别为 2 12×10-8 esu和 3 91×10-8esu.通过理论计算可得 PBPDMAABE 的二阶超分子极化率和非线性折射率分别为 2 68×10-25 esu 和5 47×10-7 esu.实验结果表明,PBPDMAABE具有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首次采用化学法合成的Keggin型钼钒磷酸掺杂的聚吡咯杂化材料做修饰剂制得了本体修饰的碳糊电极,并研究了该修饰电极在酸性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充分保持了钼钒磷酸的电化学活性和碳糊电极表面可更新的特点,不仅对过氧化氢和溴酸根的还原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活性,而且还具有优良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在室温下用一锅反应法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2 equiv.)为偶合试剂,使用过量(4equiv.)的胺,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Hosu)(2 equiv.)活化酯法合成了吡咯-2,5-二酰胺,且产率(70%)比在低温时(63%)有所提高.探讨了选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及偶合试剂以及反应条件和试剂的用量对合成目标产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首次在聚酯(PET)母体中化学合成了聚吡咯(PPy),获得了性能优良的透明导电PPy-PET复合膜,详细探索了吡咯单体在PET膜中扩散时间,FeCl_3水溶液浓度、酸度以及氧化聚合温度对合成的透明导电复合膜的影响。在最佳工艺条件:扩散时间为2h,温度为0℃,浓度为10wt%,pH为1,氧化聚合时间为11h下,获得的复合膜电阻率ρ≤30Ω.cm,透射率T_r≥70%。  相似文献   
7.
利用Gaussian 03程序包中的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d)水平下,对未掺杂、电荷掺杂和C1掺杂的聚吡咯、聚呋喃、聚噻吩进行几何全优化,并对它们的几何结构、自旋密度、自然键轨道(NBO)、前线轨道能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电荷掺杂能使聚合物键长趋于平均化,其极子分布几乎遍及了整个分子链而C1原子掺杂对聚合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与C1原子相邻的C原子上,极子分布局域在C1原子附近的大约7个碳原子上,掺杂能够明显增强仃电子共轭性,降低能隙,从而增强导电性.  相似文献   
8.
制备了C60与聚吡咯的单层及双层复合膜。应用电化学分析法研究了它们的循环伏安性质以及石英晶体微天平性质。发现无论是单层还是双层C60聚吡咯薄膜的电化学行为都与C60固态薄膜和聚吡咯薄膜的电化学性质不同。结果表明,多层C60聚吡咯薄膜的电化学性质不如单层C60聚吡咯薄膜的稳定。且单层C60聚吡咯薄膜的电化学性质基本不受C60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电聚合固定化介体催化强化2,6-二硝基甲苯生物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难生物降解的水溶性氧化还原介体会随出水而流失,造成二次污染.采用活性炭毡(ACF)电极上电聚合吡咯单体掺杂蒽醌二磺酸盐技术制备的固定化氧化还原介体,AQDS/PPy/ACF,考察了其作为一种新型固态介体催化2,6-二硝基甲苯(2,6-DNT)生物还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体材料对聚吡咯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特性影响很大,在铂片上形成的聚吡咯呈菜花状,而在ACF上则呈现微球状;AQDS/PPy/ACF对2,6-DNT具有较强的生物催化活性和催化稳定性;它的加入可使2,6-DNT的生物还原速率提高近4倍,一级降解动力学常数达到0.0345h-1;在该反应体系中,2,6-DNT首先被还原为中间产物2-氨基-6-硝基甲苯(2-A-6-NT),后者再被还原为终产物2,6-二氨基甲苯(2,6-DAT).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热法及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负载有聚吡咯的BiPO_4纳米异质结粉体材料,并通过紫外及可见光降解甲基蓝研究了其光催化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失重实验(TGA)、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UV-Vis)、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产物的微观形貌、晶体结构与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制备的样品在进行0.5h的预吸附后,通过使用负载不同质量聚吡咯的复合材料分别在紫外及可见光照射下进行3h及6h的光催化降解实验,发现甲基蓝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8.2%和7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