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4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47篇
教育与普及   6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5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122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为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碳-11标记的匹兹堡化合物B(11C-PIB)正电子放射断层摄影术(PET)显像的特点,评价MCI患者11C-PIB PET脑显像的临床价值,严格筛选3组受试者:MCI患者8例,阿尔茨海默病(AD)对照组6例,健康对照(HC)组7例。每位受试者均采用连续动态采集程序采集脑PET图像。通过视觉分析各组受试者的图像,总结成像特点。采用感兴趣区域(ROI)方法划取大脑皮层各叶和皮层下核团,得出各个脑区不同时间点的标准吸收值(SUV),根据SUV绘出时间-放射性曲线。并选取45min时间点的SUV,计算出45min时各脑区与小脑的SUV比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MCI组中一部分受试者PET图像特点与HC组相似;脑内放射性清除较快,而另外一部分受试者的脑内放射性清除则较慢。将MCI按照显像结果分为AD类似组及HC类似组进行分析后发现,AD类似组与AD组之间的清除率及脑区/小脑比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D类似组与HC组之间的结果比较类似于AD组与HC组的比较结果。HC类似组与HC组之间的清除率及脑区/小脑比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C类似组与AD组之间的结果比较则类似于HC组与AD组的比较结果。11C-PIB PET脑显像在不同MCI患者脑内的显像特点不同,因而有可能成为判断MCI预后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42.
炮放煤柱工作面过断层安全技术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宾  黄明  张红岩 《科技信息》2010,(13):370-370,177
鹤壁五矿1105煤柱工作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断层对工作面的正常回采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制定各项安全技术措施,保证了巷道及工作面过断层期间的生产安全。为该矿区类似条件下工作面安全生产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43.
研究基于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ICT)图像的工件壁厚和圆度误差测量方法.首先采用Facet模型对ICT图像进行边缘提取,其次采用Freeman链表法将边缘图像中待测壁厚的工件内外壁边缘或待测圆度误差的工件近似圆边缘跟踪出来,最后通过求取内壁链表各点到外壁链表各点的最小距离的平均值得到工件壁厚,或通过最小区域法求得工件圆度误差.通过对仿真和实际的ICT图像进行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求得ICT图像中工件截面的壁厚和圆度误差,特别适合测量工件中封闭内腔的壁厚和内孔的圆度误差.该方法可用于工件制造质量控制,也可用于逆向制造中工件几何尺寸的测量.  相似文献   
644.
断层的识别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断层解释的正确性对于储层研究有直接关系。应用Plutonio油田X区块的地震资料进行地震预处理来消除噪声,对比研究混沌体、方差体和最大曲率属性提取的蚂蚁体,来进行断层的解释,并对蚂蚁体提取过程中涉及的初始边界参数的合理取值进行对照试验。研究表明,先利用构造平滑进行地震预处理,再通过提取混沌体和3D边界增强得到的蚂蚁体效果最佳,其中,初始边界的参数定义的越小,断层越清晰,越有利于小断层的识别,当初始边界过大时,则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断裂的发育情况。从蚂蚁体与地震体的融合剖面可以判断出断层连续性好,断裂带异常清晰,为后期的构造建模提供了有力数据。  相似文献   
645.
为研究环境温度对活立木内电阻值的影响,采用树木电阻断层成像仪在不同温度下对落叶松和小叶杨两种活立木进行检测,获取截面二维电阻图像并分析其变化,量化横截面内各点电阻值及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落叶松横截面心材电阻值较低,边材较高。随温度降低,边材红色区域(高电阻区)面积减少,心材蓝色区域(低电阻区)面积增大; 而小叶杨电阻图像呈现完全相反的规律。但随温度降低,两树种整体平均电阻值均增大。②样本立木电阻值与环境温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P<0.01),模型相关系数R≥0.822,小叶杨甚至高于0.926,因此认为模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 ③在落叶松样本立木中,当温度大于0 ℃时,横截面内沿径向分布的各点电阻值之间变化不明显,最大差值为1 236 Ω(3.0 ℃时); 而温度小于0 ℃时波动很大,最大差值达到3 299 Ω(-5.0 ℃时),曲线存在较为明显的两个波谷和中间一个波峰。④在小叶杨样本立木中,随环境温度降低,横截面内沿径向分布的各点电阻值都呈增大趋势; 从边缘到髓心再到另一侧边缘,沿径向分布的电阻值呈由低向高逐渐增大、到最大值后再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46.
通过室内航片解译和野外调查, 发现中条山北麓中段虞乡镇西南山前洪积扇上发育走向NW290°的陡坎。野外差分GPS测量和DEM数据分析得到其最大高度为13 m, 最小高度只有3 m, 高度的差别主要与陡坎所在的地貌面的发育先后有关, 早期冲积扇上发育的陡坎高度较大, 晚期冲积扇上发育的陡坎高度较小。另外, 断层下降盘冲沟扇状堆积也影响同一期洪积扇面上陡坎的高度, 离开冲沟越远, 堆积作用越弱, 陡坎就高一些。探槽研究揭示, 虞乡镇西南洪积扇上断层陡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发生过两次古地震事件, 断层第一次活动时间在16720±70 aBP以后, 7700±40 aBP之前, 接近16720±70 aBP; 断层第二次活动的时间在7700±40~7020±40 aBP之间, 垂直断距大于2.2 m, 说明该陡坎为全新世断层陡坎。对比研究估计, 该断层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9 mm/a。  相似文献   
647.
油气不均一分布是含油气盆地中油气分布的普遍规律,这在复杂断块油田尤为明显:同一复杂断块油田不同断块之间或不同层段之间的原油物性及油气富集程度差异较大;同一断块内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岩作用不同,断块内部油气分布也存在不均一性;复杂断块油田油藏类型复杂多变,且多与断层相关。断–砂配置和断层性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同一复杂断块油田的不同断块油气富集差异性的关键因素;断层规模、产状、力学性质以及断层的平面或剖面组合样式等,均对油气富集有着重要影响。运用“断块区控制油气富集区”的思想来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48.
岩石圈脆性断层作用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童亨茂 《自然杂志》2013,35(1):56-063
断层是岩石圈最基本的两类构造要素(断层和褶皱)之一。笔者阐述了岩石圈的应力状态,介绍经典的断层力学模型--Anderson断层模式,并分析了该经典模式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最近提出的先存构造条件下的断层作用力学模型--“非Anderson断层模式”,并介绍该模型的砂箱实验验证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49.
对断层岩工程地质性质的深入研究、进行正确的工程地质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以青岛环球金融中心为例,结合详细勘察资料,查明基底的岩性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相关参数,提出合理的基础设计方案建议。通过平板载荷试验实测了工程中断层泥、糜棱岩、碎裂岩的承载力及变形指标,可知基底处岩性复杂,承载力及变形模量差异较大,建议采用筏板基础,以碎裂岩及碎裂岩分布区作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  相似文献   
650.
藏南拆离断层系(STDS)为低角度正断层,其上盘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下盘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厘定与STDS有关的变形时限,对深入理解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形机制与构造演化具重要意义.聂拉木拆离断层(ND)(86°E)位于STDS中段(81°~89°E),ND下盘不同构造位置(即采样点位与ND的构造距离)的变形花岗质岩脉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构造特征,锆石-独居石U-Th/Pb年龄可以不同程度地厘定变形时间:(1)样品T11N37(ND下盘约350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27.4±0.2Ma;(2)样品T11N32(ND下盘约140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22.0±0.3Ma;(3)样品T11N25(ND下盘约15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17.1±0.2Ma,结合ND下盘冷却历史和T11N25变形温度,认为其变形最晚开始时间约为16Ma.年代学结果表明,变形作用的最晚开始时间由下盘往拆离面逐渐变年轻.因此提出ND下盘变形迁移的新模式,即ND下盘在约27.5Ma之前开始纯剪切为主的变形作用,随后变形以约0.3mm/a的速率向拆离面移动,并于约18Ma在藏南拆离断层剪切带(STDsz)底部转化为简单剪切变形为主.由于ND变形结束于14~13Ma,这意味着北向剪切作用的持续时限小于约5Ma,对下地壳流动模型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