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9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4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5 毫秒
21.
主动磁控微卫星姿态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偏置动量轮加磁力矩器作为控制方案的非重力梯度微卫星不同于通常的速率阻尼—姿态捕获—动量轮起旋控制模式.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了B-DOT磁控加动量轮常值起旋、主动磁控加常值动量轮进行姿态捕获和稳定控制的方法,设计了限制姿态反馈控制律进行捕获和稳定控制,以及LQG稳定控制律.采用磁场测量与磁控分时处理的策略,考虑测量误差和干扰力矩,以及不同偏置动量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使整个控制过程操作简捷,初态控制阶段时间显著减少,稳态阶段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22.
MinD蛋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ATP酶, 在真细菌、古细菌以及植物叶绿体的分裂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在已研究过的4种绿藻(Mesostigma viride, Nephroselmis olivacea, Chlorella vulgaris, Prototheca wicker-hamii)中, MinD基因均由叶绿体基因组编码. 但在拟南芥中, MinD基因由核基因组编码, 其蛋白定位于叶绿体并参与叶绿体分裂的调控, 说明在高等陆生植物中, MinD基因已经转移到核基因组. 然而, 对于在质体进化过程中MinD基因从叶绿体转移至核的机制还不清楚. 我们从单细胞绿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衣藻)中鉴定了一个核编码的MinD同源物CrMinD, 其在野生型大肠杆菌(E. coli)中的过表达会抑制细胞的分裂并导致丝状细胞的形成, 表明植物MinD蛋白在进化上的保守性. CrMinD-egfp在烟草和拟南芥中的瞬时表达确认了CrMinD蛋白在调节叶绿体分裂中的作用. 在已公布的所有陆生植物质体基因组序列中, 没有发现MinD的同源物, 说明MinD基因从质体转移至核这一事件在进化出陆生植物以前就已经发生了.  相似文献   
23.
利用链亲和素磁珠吸附法捕捉能与生物素标记的探针(AC)15退火结合的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微卫星序列的单链限制性酶切片段.获得的单链目的片段,经PCR扩增形成双链,然后克隆到pGEMT载体上,转化至DH5α中,得到一个微卫星序列文库.经测序统计,引物得率为12.5%;根据序列设计的SSR两侧引物PL和PR,共得到5对有多态性的SSR引物.玉叶金花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将为下一步进行玉叶金花基因组结构的分析、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重要的微卫星标记.  相似文献   
24.
本文综述了微卫星标记引物开发的三类主要方法:构建基因组文库筛选的方法、直接PCR扩增为基础的方法、数据库筛选为基础的方法。概述了每种方法的实验步骤,总结了其优缺点,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并简述了微卫星标记在棉花中的最新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5.
叶绿体DNA种内多样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着重讨论了9科32种植物叶绿体DNA种内多样化,进而探讨叶绿体DNA种内多样化的遗传学基础和意义。  相似文献   
26.
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探讨了广西右江、左江及红水河三江段野生大眼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自主开发了4对大眼鳜微卫星DNA引物,此外,还从28对鳜属微卫星通用引物中筛选出15对,19对标记均表现为高度多态性。对32尾右江(YJ)、35尾左江(ZJ)及36尾红水河(HSH)三地理群体野生大眼鳜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总群体的固定指数Fix范围为0.001 4~1.000,表明19个位点在总群体内表现为杂合子缺失,其对环境的应对能力有所下降。遗传参数统计结果表明,总群体观测等位基因数(Na=19.4737)、香农指数(I=2.399 8)、平均杂合度(Ave Het=0.720 6)、多态信息含量(0.447PIC0.947)均显示:在哈温平衡下,大眼鳜3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但3群体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红水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左江群体、右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左江和右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为接近。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较大(0.15群体间近交系数Fst=0.153 90.25),15.39%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84.61%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为0.576 1,各座位的基因流Nm分布范围较广(0.147 4~8.909 1),平均Nm值为1.374 5,表明3群体间属于中等遗传分化水平,基因流基本顺畅,群体内的近交系数较高,容易引起遗传结构的变化。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显示左江群体与右江群体首先聚为一支,再与红水河聚为一支,符合其在地理位置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7.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物质,是半自主性细胞器.本文从叶绿体起源,叶绿体DNA的遗传方式,叶绿体基因组的基本结构以及叶绿体基因组的进化四个方面综述了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另外,综述了叶绿体基因组在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居群遗传学、谱系地理学和叶绿体基因工程中的应...  相似文献   
28.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wo natural populations (M, N) of Beijing duck (Anas platyrhynchos) and 11 artificially selected lines of Beijing duck (A, B, E-L, O) from China Gold Star Duck Production Ltd., along with two Cherry Valley duck lines (C and D) from the British Cherry Valley Livestock Division, was evaluated using 18 microsatellite markers covering 16 linkage groups. A phylogenetic tree of the 15 populations of duck, formed of four main branches, was constructed from Nei’s DA genetic distance. The mea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dex (FST) in all loci, Nei’s standard genetic distance (Ds), and the genetic distance DA between the Beijing duck and the Cherry Valley duck were 0.075, 0.143 and 0.142,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a high degree of genetic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breeds and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Cherry Valley duck was derived from the Beijing duck. The FST matrix of seven clusters of Beijing duck suggeste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sele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to some extent and should be supplemented by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相似文献   
29.
本文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着重观察绞股蓝叶片细胞内几种主要细胞器的超微结构,以及在低温环境条件下,叶绿体的形态和结构,证实了叶绿体是植物对低温敏感的细胞器。初步认为绞股蓝皂甙可能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原初产物,贮藏在液泡内。  相似文献   
30.
缪振鹏  丁莉 《广西科学》2019,26(1):146-151
长梗吊石苣苔Lysionotus longipedunculatus (W.T. Wang) W.T. Wang是我国吊石苣苔属中的一个比较罕见的物种,目前濒危等级被评估为极危CR Blac (ⅰ,ⅱ,ⅴ),而同属的吊石苣苔L. pauciflorus Maxim.分布范围非常广泛、生境变化多样,濒危等级为无危LC。本研究通过筛选出16个微卫星位点对长梗吊石苣苔的两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对比相近地区的吊石苣苔居群,比较研究导致长梗吊石苣苔濒危的原因。结果显示二者的遗传多样性都比较低,有较高自交现象,但吊石苣苔具有明显的走茎,可以有效地克隆繁殖,相较之下,长梗吊石苣苔较弱的克隆繁殖能力可能是导致其濒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