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1.
杨守敬在金石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运用金石文字补苴史书文字的缺漏,纠正史书中存在的文字错误,并且利用金石史料以考证历史。  相似文献   
12.
《天津科技》2004,31(6):46
班固是汉代继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个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和地理学家。他与司马迁相比有几点非常类似:首先他们都是中国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不过时代上略有先后,相差了177年;其次,他们都是继承父亲遗志。班固的父亲班彪,也是著名历史学家,他“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  相似文献   
13.
着重以史籍文献中关于瑶族迁徙及分布记载为依据 ,探讨粤西江流域瑶族外迁之成因 ,以为有三大成因 :一是封建官兵的残酷剿杀 ,导致瑶族人口大量流失 ;二是封建官府的“移民实边” ,侵占了瑶民的土地家园 ;三是封建王朝的剿抚兼施 ,导致瑶民逐步向化  相似文献   
14.
鹦鹉洲是长江武汉段中最重要的沙洲,其历史时期中数次变迁、几经沉浮的演变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鹦鹉洲除了文化意义外,其生成、演化对武汉的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该文基于大量有关鹦鹉洲的历史地图和文史资料,对鹦鹉洲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基于河流地貌学和河流动力学对其演变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鹦鹉洲演化特征和过...  相似文献   
15.
明代边疆史籍的刊刻上受不断深化的边疆危机的刺激,下承宽松的出版政策之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明代边疆史籍的刊刻分为官刻与私刻两大类。官刻得到朝野的充分重视,特点鲜明。私刻中的坊刻内容丰富,多以丛书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家刻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最终也往往推向市场。明代边疆史籍的刊刻特色鲜明,其经世致用意识强烈、作品种类繁多、体裁体例丰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吐蕃大臣名号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汉文史籍中记载了众多吐蕃时期的历史人物生平及名号,但汉文所载名号与藏文实际名号差异较大,给藏族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文章根据古代汉藏著名史籍及吐蕃语言特征、汉藏翻译规律等,对古代汉文史籍中吐蕃大臣名号的由来及变化进行考证,以利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史学中对于女性优伶伎艺的描述,一是专工一行,除了工于行当,女性优伶大多擅长某项伎艺,或歌唱,或舞蹈,或做打;二是一专多能,多才多艺,具有全面演艺素质;三是具备一定文化艺术素养,能够吟诗作词,审音度律;四是师承和家传背景,许多女性优伶所以技高一筹,与前辈的指导与栽培有关,同时,家庭环境的熏陶渗透,家族内部的传授指点,对于培养一个出色优伶,自然也是一种重要成长因素;五是”明星制”的现象,自元代始许多女性优伶声名远播,以她们的高超演伎,以及相应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来吸引和招徕观客.  相似文献   
18.
翻阅清朝的史籍,看到了曾国藩的人生经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国藩在失败中善于发现并抓住机遇的勇气和能力。在最初和太平军交战时,曾国藩屡打败仗,几乎丧命。但是,曾国藩却并不气馁,而是在战败之后依然坚韧不拔地寻找着获胜的战机,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历史上的成大业者。曾国藩的一生经历告诉我们,屡败屡战并且替于抓住每一次机遇,就会获得最后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已故的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向郭沫若等人说道:"我相信商朝的存在,因为有乌龟壳."言外之意,对于<尚书>、<禹共>、<皋陶谟>、<尧典>、<史记>、<逸周书>等史籍记载的夏朝是否存在是持怀疑态度的.许多史学家也认为关于夏代的有关记载,基本上是传说,比如说大禹、后羿、夏桀等人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认为大禹不过是一条"虫",不会有能够治理史前洪水的大禹存在.当然,学术界的有心人对于夏文化、夏王朝是否存在是相信的,但是,他们沉默着.确实记载夏代的史书基本都成书于战国之后,距离夏代的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文选课是历史专业培养学生阅读、利用中国古代史籍,掌握研究技能的基础课。本文从教材建设、课程安排、素质教育、考试方式及内容几方面,提出了对中国历史文选课改革的新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