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9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29篇
教育与普及   390篇
理论与方法论   83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187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81.
在区域热演化史和埋藏史基础上,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白垩系东沟组-古近系紫泥泉子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确定各期次油气成藏的主要时间,并对古近系紫泥泉子组在油气成藏期中的古流体势演化和油气运聚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成藏,第一期主要在中新世中—晚期(距今约14~9 Ma),第二期主要在上新世中—晚期(距今约3.7~2.5 Ma);两期油气成藏的古流体势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差异,第一期在吐谷鲁背斜区的古流体势最低,以聚集白垩系烃源岩生成的油为主,第二期在玛纳斯背斜区的古流体势演变为最低,以聚集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气为主。  相似文献   
982.
扬子地区上奥陶—下志留统生物钡特征及其古生产力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Ba和Ti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子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钡质量分数为855.63~1872.33mg/kg;采用标准陆源物质扣除法获得的生物钡质量分数为612.17~1711.81mg/kg,占总钡质量分数的60.74%~91.98%,平均为76.73%.总钡和生源钡含量变化趋势明显,均在五峰组上部明显升高.根据钡的古生产力计算模型估算了古生产力状况,并探讨了古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因素,认为五峰晚期古生产力升高与当时全球气候变冷所引发的上升洋流和海平面下降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983.
扬子陆核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与扬子克拉通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凌文黎  高山  张本仁  周炼  徐启东 《科学通报》2000,45(21):2343-2348
对扬子克拉通太古宙高级区域变质岩系变质事件进行了Sm-Nd同位素定年(1939-1958Ma),综合区内同类岩石的SHRIMP锆石U-Pb等相关年龄数据和地质事件,确认这一时期构造热事件的存在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解析,通过与扬子克拉通其他地区早期基底岩系形时代的对比分析,表明古元古代晚期在整个扬子克拉通范围内存在一次重要的构造热事件,并导到了扬子陆块统一基底的形成。  相似文献   
984.
扬子崆岭高级变质地体古元古代基性岩脉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基性岩脉是区域伸展作用的标志, 具有明确的构造指示意义. 扬子板块崆岭高级变质地体内部发育有大量的基性岩脉, 这些基性岩脉对于认识扬子板块早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 目前还没有关于其形成年龄的报道. 对侵入崆岭变质地体内部的一个辉绿岩脉样品进行了LA-(MC)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 得到近似谐和或谐和年龄, 它们的207Pb/206Pb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1852 ± 11) Ma (MSWD = 0.37), 代表了该基性岩脉的形成年龄; 该基性岩脉中锆石的εHf (t)为−6.3~0.5, 加权平均值为(−3.06 ± 0.88) (MSWD = 1.01), 显示其岩浆源区可能为受到交代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 这一发现表明, 在约1850 Ma扬子板块处于碰撞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中, 同时该时期扬子板块已经具备足够的刚性, 以致能产生大规模的脆性破裂以及可能引发地幔对流作用, 因此我们推测在约1.85 Ga扬子板块已经具有克拉通的性质.  相似文献   
985.
黑潮主流轴近两万年来的位移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翦知湣 《科学通报》1998,43(5):532-536
根据冲绳海槽南部255柱状样的沉积速度,粒度,有孔虫黑潮标志种等的高分辨率记录,追踪近两万年来黑潮主流轴的位移。研究表明,末次盛冰期黑主流轴曾东移出冲绳海槽。至全新世距全的6500a前黑潮才经台湾东部海域再次进入冲绳海槽,使得该柱状样的沉积速度突然增大,粒度明显变粗,有孔虫黑示标志种含量也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986.
从内蒙古额吉淖尔湖分离得到一株产视紫红质的极端嗜盐古菌,初步鉴定为属于Natrinema属;并扩增出了其bop基因,该bop基因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编号为KF863690,分析了其核心序列。结果表明bop基因开放阅读框为303 bp,编码101个氨基酸。blastp结果表明该蛋白属于Bac-rhodopsin蛋白家族,具有典型的细菌视紫红质蛋白结构域。利用BLAST进行相似性分析发现bop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编号AAS87571.1、WP-007110705和AFB77278.1的视紫红质蛋白相似性达到98%以上。此结果表明视紫红质蛋白在细菌及古菌中结构上具有很高的保守性,与其质子泵功能紧密相关。最后分析了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该菌株在分离培养基中适宜生长的NaCl浓度范围为1.0~3.0 mol/L,适宜生长pH为6.5~8.5,适宜生长镁离子浓度为0.4~0.8 mol/L。通过分析比较得出该嗜盐古生菌株生长最适NaCl盐浓度为1.5 mol/L,最适pH值为7.5,最适镁离子浓度为0.4 mol/L。该实验结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产视紫红质的极端嗜盐古生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及遗传学特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7.
早三叠世,苏皖南部广泛发育风暴沉积。风暴岩典型特征包括沉积标志,物理构造(底模、掏蚀坑、削切构造)丘状层理、粒序性、菊花状构造、特定的遗迹化石组合以及发育不等的沉积序列。文内详细讨论了它们的各自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早三叠世下扬子区古纬度等古地理概貌  相似文献   
988.
基于地球物理、钻井等资料,运用地层对比、孔隙度拟合以及盆地模拟的原理与方法,恢复出济阳坳陷西南端沙三段(Es3)剥蚀地层厚度及原始地层厚度,进行构造沉降量和拉张系数计算,探讨沙三段沉积期盆地构造活动特征及主控应力场。结果表明:沙三段沉积期,济阳坳陷西南端沉积中心的延伸方向宏观上呈NE-SW向展布,局部表现为近SN向延伸;该时期盆地的伸展强度并不均匀,表现为中部强,向NW、SE方向减弱;伸展作用宏观上受控于NW-SE向伸展应力场,可能受基底断层走滑的影响,局部伸展受控于近SN向应力场;济阳坳陷沉积中心展布方位前后经历了不同阶段近EW向、近EW与NE向共存及NE向展布的递进演变过程,但最终受控于NW-SE向伸展应力场。  相似文献   
989.
马元铅锌矿床是扬子板块周缘发现的大型铅锌矿床之一,该矿床类型为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角砾状白云岩为主要的富矿岩系,可见脉状、透镜体状矿脉,矿体中富含大量的固体或者焦沥青,沥青为灰黑色,呈球颗状、细(网)脉状、液滴状或不规则状,与铅锌矿石密切共生/伴生在一起。沥青来源为上伏地层下寒武统郭家坝组黑色炭质板岩,构造活动对有机质运移产生重要作用。不同高程和不同形态沥青的反射率大致相同,沥青反射率3.10%~4.71%,平均值为3.93%,有机质达到过成熟阶段,最大古地温(T_(max))261~311℃,平均值288℃。  相似文献   
990.
为了探究高盐、高CODcr (重铬酸盐法化学需氧量)、高氨氮采出水生化处理的关键功能菌群及代谢机理,本研究在生产规模缺氧/好氧池-膜生物反应池(anoxic / oxic pond - membrane bioreactor,A/O-MBR),使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方法,检测了细菌、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 oxidizing archaea,AOA)的组成和含量。A/O-MBR 出水分析结果显示CODcr平均211 mg/L,去除率72.7%;氨氮分为低/高去除率(LS/HS)两个阶段,去除率分别为5.7%和70.8%。氨氮全部氧化为亚硝酸根;但亚硝酸根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硝酸根,而是部分通过反硝化转化为氮气。细菌组成揭示关键功能菌群:涉及CODcr去除的主要有林杆菌(Limnobacter)、陶厄氏菌(Thauera)、伯克氏菌(Burkholderia)、水微菌(Aquamicrobium)、藤黄单胞菌(Luteimonas)、砂单胞菌 (Arenimonas),涉及反硝化的主要有斯塔普氏菌(Stappia)、生丝微菌(Hyphomicrobium)和噬甲基菌 (Methylophaga)。AOB优势菌是亚硝化单胞菌 (Nitrosomonas),占比高达96.6%。AOA主要有亚硝化球菌(Nitrososphaera)、亚硝化短小杆菌 (Nitrosopumilus)和Nitrosocosmicus,均率属于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LS和HS样品细菌含量范围2.83×10^9~4.01×10^9 拷贝/g污泥,细菌丰富是高效生化处理的基础;AOB含量分别是7.27×10^7~8.47×10^7 拷贝/g污泥和6.79×10^8~17.2×10^8 拷贝/g污泥,差异显著,是氨氮去除率差异的决定因素;AOA含量范围4.06×10^4~8.88×10^4 拷贝/g污泥,均极低,揭示其不是氨氮去除的关键菌群。这些发现可为提高含硫气田高含盐采出水处理效率和稳定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