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8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195篇
系统科学   69篇
丛书文集   210篇
教育与普及   66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7篇
现状及发展   26篇
综合类   6916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323篇
  2012年   436篇
  2011年   486篇
  2010年   407篇
  2009年   469篇
  2008年   515篇
  2007年   426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280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183篇
  1998年   186篇
  1997年   151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6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2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阜新盆地聚煤规律与控煤因素分析(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阜新盆地内第组和阜新组聚煤区的分布、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的分析,论述了盆地内聚煤区的分布便于瓣关系,并探讨了构造活动对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82.
贵州西部构造变形强烈,存在多组不同方位的褶皱及断层,各发育一套节理系,呈现为复杂的复合构造变形格局。本文应用“区域构造变形及应力场遥感图像分层解析新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对研究区宏观构造及有关的横张大节理系统进行了详细解译,建立了该区三期构造变形场,并据此反演了各时期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983.
四川南江上两地区褶皱基底中发育一大规模的脆-韧性断裂带。对该断裂带进行构造解析表明,断裂带具长期活动历史,由不同期次、不同构造层次的断裂活动叠加而成,晋宁期为韧性变形,中新生代叠加了脆性活动。  相似文献   
984.
对龙门山中北段东缘地区印支运动晚幕的性质有两种看法,即褶皱运动和局部上升运动。经对该次构造事件之不整合的性质再研究后,认为其为一次掀斜运动。形成该掀斜运动的机制为从晚三叠世晚期至中侏罗世中期区域水平挤压力减小而引起龙门山前陆盆地岩石圈均衡回返上升。  相似文献   
985.
内蒙古东北部地处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南与中朝板块相邻。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历经西伯利亚板块的向南增生、地体拼贴、“中东亚洋”关闭和西伯利亚-中朝板块的对接碰撞形成统一欧亚板块等一系列构造事件,形成规模巨大的兴安-内蒙古地槽褶皱系(大陆边缘造山带)。中新生代主要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表现为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三种性质不同的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986.
华南大陆基底由两大块体联合组成:即古扬子块和武夷块。古扬子块基底岩石主要为太古宙灰色片麻岩,古、中元古代科马提绿岩,新元古代蛇绿岩绿岩组成。而武夷块由角闪岩、变粒岩、浅粒岩等组成。地壳生长由西北向东南,由老到新具有由原始未分异地幔向超镁铁质→偏硅铝质→碱质前进演化。在华南大陆形成过程中,主要构造事件为两次碰撞、三次裂解的主体构造格局。大陆生长和构造动力机制均受地幔柱迁移所控制。燕山期以后,华南形成的构造格局为:扬子—特提斯构造域及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987.
塔里木盆地在晚泥盆世石炭纪为远离陆棚边缘的陆棚内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陆表海沉积环境。在总体上以海平面相对上升为主的海侵过程中,它受到全球性海平面升降及构造作用诸因素的影响,其相对海平面曾出现过两次快速下降和两次缓慢的小幅度下降。将晚泥盆世石炭纪海平面变化划分为5个周期旋回,依据这4次海平面下降导致地层间的不连续面,可把上泥盆统石炭系划分为5个相互独立的地层层序。5个层序无论在形成环境还是在岩石类型上,既有明显的差别也有其演化规律。其规律性主要表现在盆地范围不断扩大,由硅质碎屑岩的混水沉积逐渐向以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为主过渡。石炭纪后期海平面迅速下降,其环境及沉积类型迅速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晚泥盆世石炭纪海平面变化的5个旋回周期中,构造作用对第Ⅰ、Ⅱ、Ⅴ周期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8.
胶莱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胶莱盆地露头区及覆盖区断层性质和褶皱形态进行了分析,对露头区各地层的发育节理进行了统计解析。胶莱盆地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四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第一期为早白垩世早期莱阳组(K1l)沉积期间,为北北西向挤压应力场;第二期为青山组(K1q)沉积期间,为近东西向拉伸;第三期即王氏组(K2w)沉积期间,为北西南东向挤压;第四期即在王氏组沉积以后,胶莱盆地受北东向挤压。与上述四期应力场变化相对应,由盆地中发育的地层、火山活动和构造特征可以看出,胶莱盆地是在白垩纪发育起来的一个拉分盆地,经历了4个发育阶段,即莱阳组沉积期间的初始拉分阶段、青山组沉积期间的拉分间歇阶段、王氏组沉积期间的后续拉分阶段和王氏组沉积以后的挤压隆起萎缩发育阶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4个地质模型,用有限单元法对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四期应力场做了数学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989.
本溪水洞的成因及形成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溪水洞位于上马家沟组砾屑灰岩中。洞穴的形成主要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当时的古气候、古地貌以及水文地质条件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水洞形成于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990.
论秦岭佛坪地区隆—滑构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基底片麻岩(内核)剥离断层(接合面)及滑覆层状岩系(外壳)构成的佛坪穹隆构造,从其岩石组成,早期的运动学特征,变质变形改造和同位素测年资料综合分析,表明佛坪穹隆可能形成印支期的主造山期前,并受印支期山期褶皱变形和燕山期逆冲,走滑作用的叠加改造,它经历了中元古代-前印支期隆-滑构造形成阶段,而与造山后期变质核杂岩明显不同,在造山带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隆-滑构造发生的深部背景是造山带岩圈垂向积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