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系统科学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太阳辐射属于可用于采暖的可再生能源,对于寒冷及中等气候区域的大多数建筑物来说,木构玻璃建筑最佳的玻璃比例以及合适的朝向布置至关重要。这要区别于暖气候区的木构玻璃建筑,因为在暖气区,制冷是年能源需求的主导因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最优的解决方案是避免过热,这在关于木结构建筑的科学文献中尚未得到广泛分析。本文通过具有参数变化的箱型建筑形状(纵横比,水平和垂直延伸),各种玻璃的尺寸及其在南北立面的位置,分别对济南和兰州的特定地点进行分析。详细分析了所述参数对年能源需求的影响,并为建筑师在寒冷气候地区进行木构玻璃建筑提供系统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的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提炼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在光学、力学、量化等设计技术,木构及土木混合等结构技术,材料及结构的构造技术,"土木"的加工及施工技术,防水、防火、防腐、防潮、防碱、防虫等防护技术的诸多方面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典型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燕尾榫(含下落式燕尾榫)、半榫、十字箍头榫以及馒头榫4种典型榫卯节点,共进行了13个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通过试验获取这4种典型榫卯节点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以及转角刚度.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和修缮加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古建木结构在实际监测中因监测内容较多而造成系统臃肿、传感器通道数量过多和数据集成繁琐等问题,提出基于分布式光纤技术的古建木结构梁柱变形监测策略.首先以共轭梁理论和空间几何关系为理论基础,在分析榫卯节点特性和柱脚平摆浮搁式特点基础上推导出结构应变分布信息分别和梁挠度和柱倾角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次采用数值仿真和理论分析对所提策略的适用范围和传感器布设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单榀木框架静力试验和单柱倾覆试验验证所提监测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古建木梁挠度监测技术适用于跨高比20以上的木梁;基于本文布设策略的古建木结构变形监测技术具有较好的测量精度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雷击起火对古建安全存在较大影响,主要分析了直接雷击引起古建木材着火的原因和途径,推导了计算古建引下线温升的公式,并和IEC62305给出的公式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当引下线直径大于8mm时两公式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后者计算温升数值较前者高,在古建温升计算中选择前者更合理.引下线直径对温升影响较明显,雷电流大小对温升影响相对较小,引下线长度对温升无影响.同等条件下,不同材料的引下线温升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钢、铝、铜.引下线搭接处过渡阻值对温升影响非常明显,当过渡阻值偏大时更易引起古建着火.引下线断开时,可能出现雷电放电火花引起古建着火.针对古建雷击易起火途径给出了相应的防护对策,其定量分析结果可为古建防雷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茜 《科技咨询导报》2008,(31):245-245
认识与分析建筑是每个建筑工作人员成长必经的一步,而测绘是与认识相辅相承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古建筑又是我们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笔财富。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追溯了形成山西古建风格的文化背景,走了一段寻根问祖的心路,了解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要旨,并总结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哲学上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朱向东 《山西科技》2013,28(2):35-38,143
中国早期木构建筑有着非常明显的形态特征,如建筑屋面的举折、飞檐、柱的生起、侧脚等。对于形态的成因,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有很多学者都进行过研究,但结论至今未能统一。通过大量的实物观察、勘测及分析后认为,这些木构建筑的形态特征源自承重体系中部分结构构件的预先设置或调整,且与结构构件的受力变形有很大关系;借用语言学和逻辑学中的"预设",引入了"结构预设"的概念,剖析了中国早期木构建筑中此类形态生成的初始原由,解读了建筑形态与结构科学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木材是一种优质环保材料,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木构技术和木构建筑之间一直存在屏障,阻碍了它在中国建筑业的应用与发展,同时也使木构技术、木构建筑双方都丧失了一些发展的机遇。借鉴Hooke公园的探索和实验,分析了屏障产生、存在的多方面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3DGIS的木构建筑群三维重建与可视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迄今为止中国木构建筑及其建筑艺术与工艺的文献均已非常罕见,利用计算机技术保护和研究古建筑已经成为关键问题。介绍了一个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木构古建筑群的动态可视化系统以及该系统的框架与工作流程,详细阐述了多细节层次技术(LOD)与CAD数据相结合进行精确建模的方法。为了达到逼真效果的实时浏览,提出了一个新的数据库管理引擎,并介绍了遮挡剔除和可编程实时渲染等加速技术。最后,实验分析表明基于3DGIS的动态交互式可视化系统是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