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9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王亚娟 《世界知识》2008,(19):20-21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所产生的强烈反应,可能是许多人都不曾预料到的。根据相关调查,八成以上网民反对该项收购,汇源果汁老总朱新礼因而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批评谴责之词不乏尖锐甚至带有某种人身攻击。通过对相关专家的采访,本刊记者觉得该并购案引出的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82.
围绕着如何实现儒家三代之治理想政治以及如何达到至善社会的问题,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展开了多重进路的思考。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路是既重视仁、又重视礼,既重视收拾人心,也重视重建秩序;孟子则侧重于内在之仁,将政治内向化,用政治主体内心的道德意识(仁心)来解释政治事务并强调仁心对于政治事务的无可替代性;荀子主张泛礼化的政治,用礼来解释政治活动,强调礼的规范对于政治的意义,将政治与儒家礼学典制结合起来,以此来保证政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3.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恋的诗作很有特色,它们是青年男女心声的自然流露和倾吐,或是爱情既得的欢歌,或是爱情压抑的悲鸣。在《诗经》时代,礼制的影响力逐渐加强,表现在对待男女婚恋上其禁锢人性的一面逐渐显露出来。从描写男女爱情及婚姻的诗作中都可以看出情与礼的激烈冲突与碰撞。  相似文献   
84.
在宋代五礼中,"冠服体制"的分类分等要求参与典礼者按照场合和身份的不同更服适宜的服饰。吉礼之皇帝亲郊、嘉礼之册皇太子、宾礼之大朝会和军礼之献俘等仪式中君臣的易服均表示身份和地位的转变以及适应场合变化的需要,凶礼之孝宗居忧期间的易服则是表达感情。礼仪作为一种权力表达的方式,正是在频繁易服等仪式的展示中,权力获得认可并发挥作用,礼制所蕴含的追求秩序等方面的含义也才得以表达和实现。  相似文献   
85.
孔子思想由“礼”起,进至“仁”、“义”,它以“仁”为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界定,实为“仁”的主要含义。这是一种超越了“礼”和“义”的大公境界,是最高的“德”。而“忠恕”之道是达成“仁”德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6.
日本在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一股留洋热,这比邻国大清帝国来得更早。但这不是明治维新的开始,而只是苟延残喘的幕府的一次"尊王攘夷"、"师夷长技"的实验。1862年,日本德川幕府开始向欧洲国家派遣留学生,留学之地遍布欧洲显赫国家。历经长期闭关锁国政策的日本  相似文献   
87.
颜蓓 《科技信息》2009,(14):220-220
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处于重大转型,极不稳定的状态,这恰恰又是文化发展和变化的最佳时期。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就在这个时期随着其他文化的发展与渗透而得到提升。不同阶级的各家学派思潮兴起,他们对音乐的各种问题、现象、作用展开了社会性的辩论。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以“儒”、“墨”、“道”三家的争论,他们的“争论”也就形成了先秦时期的主流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88.
语言与文化、政治的关系密切。语言不仅体现文化、政治,同时也被二者塑造,因此文化和政治通常是语言修辞编码的动因。中国是尊“礼”的“礼仪之邦”,行“礼”必要言“礼”,汉语中包含有许多“礼”字的修辞话语和众多的“礼X”的词语。以佛教词汇中的“礼X”词语和政治话语场中的“礼”字修辞编码行为为例分析它们背后的文化和政治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89.
生活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中的现代人回眸经典是对未来有更为深切的期待。中国传统礼治社会的既定秩序有利有弊。本文选取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三个极具代表性的视点——“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和祭礼——分别代表古代礼治社会的基本秩序、性别秩序和礼制,批判性地提出相对应的三个观点:1.《红楼梦》里“成人儿童化”是普遍现象;2.《红楼梦》中没有出现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女性主义;3.祭礼的繁复程序并非一般的形式主义,而是承载了“尊祖”意义的传统。并总结出:中国传统的以“礼”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没有没落,也不应没落。  相似文献   
90.
张继 《潍坊学院学报》2010,10(1):101-105
西周时期的"德"不具有今天的道德之意,而是一种行为规范;礼作为一种法律形式,亦有三种表现形态,即"周礼"、"周族之礼""夷礼";加上普遍实用的刑法,它们共同构成了西周法律的多元。然而其主要价值追求却是单一的,那就是对于"中和"的追求。这种法律多元与价值追求的紧密结合,对于今天的法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