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9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和韩国则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韩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精神的阐述,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韩两国茶文化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中华传统人学思想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发展的思想伦理基础。其具有生命力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心状,渗透、催发着现代中国公关文化观念、公关文化战略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公共关系只有合理地筛选和借鉴中国传统“人主”、“人和”的伦理精神,“人礼”、“人情”的价值观念,“中庸之道”的诚信思维框架,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与现状的公关之路  相似文献   
53.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为恢复社会秩序,"援仁入礼",将道德重建与制度建设同时并举。今天,随着时代转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社会失德失序。审视当前社会道德状况和困惑,重建合乎理性的社会道德谱系,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54.
两宋时期,面对民间社会生活中道德秩序的混乱局面,宋代的儒家学者主张通过让普通民众践行家礼等外在的礼仪制度来培养人们内心的道德观念及规范其外在的行为方式,从而实现社会道德秩序的稳定。为此,司马光、朱熹等儒家学者积极编写和推行适合民间社会施行的《居家杂仪》《家礼》等礼教书籍,将以往只适用于贵族社会的儒家礼仪规范深入到民间社会,成为指导民众生活习俗的重要礼仪标准。  相似文献   
55.
文章通过法与社会、法与义务、法与礼三方面的论述,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法,特别是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法。  相似文献   
56.
自境界上言,诗上即有礼、乐,礼与乐也相互融摄。诗"兴"处自然之情即有礼之"立"、乐之"成"。这在语源学、训诂学上亦可得一印证。但只说诗礼乐乃一事,于工夫上却不免失之笼统。自然之情的展现是"立于礼"的过程,人能近取譬而于日用常行间尽伦、敬事,方可展现自身"是他"的可能性。这根本性的人我之"和",是上至源头通于诗情善乐的"兴"、下至日用伦常间达于成"人"践德之"难"的枢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象征的文化心灵演进具有日用伦常间的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57.
春秋时的赋诗、言语引诗 ,展现了诗、乐、舞、礼由合而分的演变过程。春秋时的赋诗 ,既反映出诗与礼、乐、舞的统一 ,同时也呈现了诗在演变中与礼、乐、舞的分离。春秋盛行的言语引诗是诗与礼、乐、舞走向分离的产物。这一演示过程呈现出中国早期诗歌的礼用本质。孔子的《诗》论 ,与春秋赋诗、言语引诗体现出的诗学观念是一致的 ,它较为全面地阐发了以礼为核心的《诗》的功能  相似文献   
58.
《宾之初筵》是《诗经》中极具特色的一篇,一直以来争议最大的是它所体现的射礼文化,本文认为其所述为大射礼。此外,诗歌也体现了周人的饮酒观,为我们了解周民族的酒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59.
从原始美术形式形态的两大类别入手,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分析了美术形式形态审美发生的过程。即从实用、效率到自我创造的肯定、特殊矿物的寓意性以及陶器的发明和其装饰的演绎,最后到人体装饰,其间,从物质到精神的飞跃,是经过实践来完成的,而人类的审美观念也孕育成熟于其中。  相似文献   
60.
丧葬是中国古代庄严且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礼俗仪式.处于"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子十分重视丧葬礼俗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在<论语>中都有所体现.涉及丧葬礼俗的言论显示了圣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愿望,也渗透着儒家礼、仁、孝等核心思想.梳理<论语>所见之丧葬礼俗,研究它与儒家思想的密切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文本和孔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