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7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21篇
系统科学   36篇
丛书文集   36篇
教育与普及   24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0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4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汾河下游三万年来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汾河下游岩性特征、沉积物粒度、粘土矿物和孢粉分析,探讨了汾河下游3万年来环境演化规律。30-11Ka.B.P为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盛冰期,气修干寒;11Ka以来,经历了3个气候旋回,变化周期为3.5Ka左右,黄河中游早期文明起源及人类生产活动,与本区气候关系有很好的耦合性。  相似文献   
102.
济阳坳陷永 92 1地区沙四段储层第Ⅳ油层组与第Ⅴ油层组具有相同的沉积微相 ,近似相同的埋深和构造位置 ,但其储层物性差异较大。第Ⅳ油层组储层物性差 ,非均质性强 ,含油性也差 ;第Ⅴ油层组储层连通性好 ,储层物性好 ,含油性也好。通过分析由构造因素所控制的可容空间的变化发现 ,第Ⅴ油层组沉积时期 ,可容空间的生长速率低 ,沉积物可以得到充分的分选 ,砂砾岩得以沉积 ,泥岩及杂基被进一步搬运到盆地中心沉积 ,因而其储层物性很好 ;第Ⅳ油层组沉积时期 ,可容空间的生长速率高 ,单位时间内有足够的空间接受几乎所有搬运来的沉积物的沉积 ,沉积物得不到充分的分选 ,砂砾岩、泥岩及杂基同时沉积 ,因而其储层物性很差。  相似文献   
103.
内源污染对湖泊富营养化的作用及对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富营养化是中国湖泊的重大环境问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来源可分为外源和内源.当湖泊的外源受到控制以后,由于沉积物中营养盐内负荷的存在和释放,湖泊仍然可以发生富营养化.这时,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就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文章主要就内源污染对富营养化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104.
滹沱河平原段现代沉积物的成分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5.
106.
以弱变形的变质岩和糜棱岩中呈构造残斑形式存在的特征变质矿物及其矿物组合为基础,在研究区划分出十字石-蓝晶石带和矽线石带。从而揭示出研究区在糜棱岩化以前曾经历过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历史。利用各种方法估算出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为:500~640℃,0.3~0.5GPa。  相似文献   
107.
四川石棉大水沟碲矿床的同位素地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棉大水沟相矿是世界首例独立的破多金属矿床。矿体严格产于变质岩中,成矿作用在时间上与赋矿围岩经受的区域动热变质作用相一致。成矿输液的6D值为一68.7%-一41.6%,8'勺值为2·61‰~11.93‰,它最可能来源于变质水,是赋矿围岩在区域动热变质过程中发生的脱挥发反应形成的。Ph,Sr,S,C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具多来源特点,成矿组分是在区域动热变质的有利条件下,通过变质热液对围岩的浸取而它集成矿。  相似文献   
108.
浓颗粒介质中的声传播和参数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9.
赵靖 《科学通报》1993,38(18):1691-1691
1 确定造山带早期变形变质史的方法造山带中变斑晶的包裹体痕迹(ioclusion trails)代表了变斑晶生长过程(进变质或退变质过程)中保存在岩石中的、由变质矿物组成的早期面理的痕迹。自本世纪20年代研究以来,这种痕迹一直被认为是韧性变形过程中同构造旋转作用的产物,并作为一种十分确定的、能判断剪切动向的有效标志.近年来,许多国外地质学家对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其他造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