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40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617篇
系统科学   300篇
丛书文集   550篇
教育与普及   89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3篇
现状及发展   55篇
综合类   12538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338篇
  2014年   597篇
  2013年   578篇
  2012年   703篇
  2011年   800篇
  2010年   691篇
  2009年   772篇
  2008年   855篇
  2007年   694篇
  2006年   568篇
  2005年   502篇
  2004年   526篇
  2003年   480篇
  2002年   430篇
  2001年   491篇
  2000年   387篇
  1999年   407篇
  1998年   389篇
  1997年   360篇
  1996年   334篇
  1995年   281篇
  1994年   289篇
  1993年   243篇
  1992年   235篇
  1991年   206篇
  1990年   186篇
  1989年   152篇
  1988年   102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2篇
  1943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41.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last two millenni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paleoclimate data recovered from ice cores,tree rings and lake sediments indicate regional features of cfimatic change on the Tibeta n Plateau (TP) during the last 2000 years. The composite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 in-dicate that several main climatic episodes, such as the “LittleIce Age“ between 1400 and 1900,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in 1150-1400, a less warm period in 800-1100, and an earlier cold period between the 3rd and 5th centuries,occurred in the TP. In addition, temperature varied from region to region. The period from AD 800 to 1100, which waswarm in northeastern TP, was contemporaneous with cool-ing in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TP. The southern TP ex-perienced warming between 1150 and 1400. For western TP,the δ^18O records of the Guliya ice core indicate that the pe-Hod 1250-1500 witnessed a clear warming. Large-scaletrends in the temperature history from northeastern TP aremore similar to those in eastern China than are the trendsfrom the Guliya ice cap far to the west and southern TP. The most prominent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f the TP and eastern China are such cold phases as 1100-1150, 1500-1550, 1650-1700 and 1800-1850, andthe latter three cold events match with three widespreadg lacial advances which occurred on the TP during the Little Ice A2e.  相似文献   
142.
提出一种使用三维离散余弦变换(3D-DCT)对运动图像进行压缩解压的新算法。在此算法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80位3D-DCT硬件核,通过并行连乘连加运算加快计算速度、三维转置存储体消除矩阵转置耗时、中间寄存器消除中间计算结果的存取时间等综合手段,达到高速处理目的。FPGA实现的时序模拟表明,采用这种算法可以对现有制式的电视图像进行实时压解处理。  相似文献   
143.
研究污染线性模型 :yi=(1 -ε)xTiβ zi,1≤i≤n .设误差序列 {zi}是平稳的α 混合序列 ,fε(x)为其公共的未知密度函数 ,在假定Ez2 i<∞的情况下 ,讨论了基于残差的 fε(x)核估计的相合性及其收敛速度 .并构造了污染系数ε及回归参数 β的非参数估计 ,建立了估计量的强相合性及强收敛速度 .  相似文献   
144.
给出了一个递归构造,并且应用这个递归构造给出了区组长为4,v≡2(mod12)和v≡6(mod 12)的SCDB(4,3;v);这相当于上述两类结构存在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145.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核ridge回归的解耦方法。该方法具有传统径向基(RBF)神经网络解耦方法对被控对象数学模型依赖性小的特点,同时又能有效地克服RBF神经网络解耦方法对训练样本要求高、噪声敏感和解耦速度慢的缺点,经核ridge解耦器补偿后的控制系统具有被调节量和调节量之间耦合作用小、动态特性好、稳定性强的优点。补偿后的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校正能力,对外界各种干扰也有较强的解耦效果和控制质量。仿真试验表明,采用核ridge解耦器的多变量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解除系统各变量之间的耦合作用,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大大增强了解耦控制系统的实用性能。  相似文献   
146.
深井硬岩矿山岩爆灾害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室内试验、数值计算和现场岩爆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以冬瓜山矿床开采为对象,对深井矿床开采岩爆防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由矿岩力学试验,采用岩爆综合评判指标确定了矿岩的岩爆倾向性,指出岩爆倾向性具有本源性和诱导性两种属性;电镜试验、物理模型试验和现场岩爆研究发现岩爆主要由张拉断裂引起,具有明显的岩石破坏和工程施工异常性前兆;现场岩爆研究和数值计算表明岩爆危险区位于应力集中、能量贮存大及具有快速释放能力和条件的区域;从岩爆预防角度,采用数值分析方法以能量释放率为衡量指标,对采场结构参数、开采步骤等进行了优化;从减少能量贮存、控制能量释放、采用柔性支护和建立岩爆监测系统4个方面,得出了具体的岩爆防治措施.图3,表2,参11.  相似文献   
147.
分析了复杂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中遇到的困难,介绍了基于核的特征提取方法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模式识别理论,指出:将核方法应用到状态监测中有望解决其中的非线性、不精确性和不确定性问题,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且可行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48.
分析了一般投影寻踪方法存在的局限和核方法在处理非线性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支持向量机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核的投影寻踪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滚动轴承的质量分类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9.
冻融条件下软岩隧道冻胀力计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软岩体含水率高、孔隙率大、对温度变化敏感等特点,本文首先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分析了温度影响范围内软岩体冻结后,内部水冰相变会导致隧道衬砌承受冻胀力的原因,推导出了其弹性力学解,其次分析了融化过程及融化后冻胀力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运用弹性力学复变函数法推导出了冻融后隧道衬砌所承受冻胀力的表达式,最后给出了算例并指出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0.
中国古建筑之斗拱构造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平宁 《安徽科技》2003,(12):59-60
一、斗拱在中国建筑中的历史渊源和作用 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斗拱,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西周初年,从西周到战国时代若干铜器的装饰图案中已有栌斗.到汉朝,斗拱不仅见于两汉时期,还见于东汉的石阕、崖墓和明器上的建筑中.及至唐代,斗拱已臻成熟极盛.这时的斗拱既用以承托屋檐或平坐,将屋面或楼面的大面积荷载传递到柱上,也是建筑形象组成部分.在建筑的整个立面构图上斗拱发挥了结构和艺术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表现出中国木构建筑稳健和雄丽的风格.此外,斗拱还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到明代和清代,斗拱建筑结构已从注重力学角度阶段逐渐演变成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并进一步形成装饰化的规范发展阶段,这时已是一个与近现代建筑结构艺术有机衔接的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