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22篇
  免费   369篇
  国内免费   692篇
系统科学   767篇
丛书文集   370篇
教育与普及   493篇
理论与方法论   74篇
现状及发展   112篇
综合类   11367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243篇
  2022年   245篇
  2021年   293篇
  2020年   239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506篇
  2013年   449篇
  2012年   515篇
  2011年   553篇
  2010年   506篇
  2009年   637篇
  2008年   704篇
  2007年   601篇
  2006年   564篇
  2005年   499篇
  2004年   502篇
  2003年   549篇
  2002年   486篇
  2001年   492篇
  2000年   388篇
  1999年   403篇
  1998年   335篇
  1997年   333篇
  1996年   322篇
  1995年   309篇
  1994年   238篇
  1993年   184篇
  1992年   159篇
  1991年   179篇
  1990年   181篇
  1989年   145篇
  1988年   115篇
  1987年   80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1.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烃源岩进行了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使用氯仿对产物抽提,结果表明抽提物的生成量不符合经典的生烃动力学规律,无法采用动力学方程模型进行分析,这可能是由于模拟实验中产生了有机酸盐的缘故.柴西烃源岩模拟实验中抽提物的生成可以概括为有机母质一有机酸盐一抽提物和有机母质一抽提物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912.
西索米星分批发酵过程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伊尼奥小单孢菌F003为产生菌的西索米星发酵过程具有典型的非生长耦联特征,西索米星浓度大于0.50 g/L将明显抑制产物合成.建立了符合不同时期微生物代谢特性的西索米星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和回归,模型拟合偏差平方和≤6%,模型能很好地描述西索米星发酵过程菌体的生长、底物的消耗和产物的合成.菌体生长期动力学模型参数μm、KS、KX、m分别为:0.058 h-1、4.046 g/L、0.433 g/g、0.0001 g/(g.h);产物合成期动力学模型参数μm、KX、K2、N、YX、YP、m分别为:0.058 h-1、60.556 g/g、1.198 g/(g.h)、0.606、0.090 g/g、0.095 g/g、0.00173 g/(g.h).验证实验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初始淀粉浓度为50.0~70.0 g/L时西索米星的发酵过程特性.  相似文献   
913.
驱动冗余可有效消除并联机构在作业空间中的奇异位形,但其导致驱动力分配不唯一。该文针对一台4自由度的冗余并联机床进行了驱动力解析。在运动学分析基础上,得到各支链的偏速度矩阵及偏角速度矩阵,解算各支链的合力/力矩,利用虚功原理建立了该机构的逆动力学方程,并将其变换为线性格式,然后针对驱动冗余的特点,对驱动力分别进行了力优化及能耗优化,其中,力优化计算简单,而能耗优化可降低最大驱动力。该模型适用于冗余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参数辨识以及动力学控制。  相似文献   
914.
分别利用同轴和平行平板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在流动大气压氩气中实现了稳定的放电.利用电学方法对两装置的放电电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装置外加电压每半周期都放电1次,但平行平板装置的放电电流脉冲是对称的,而同轴装置外加电压正负半周的放电电流幅度和宽度明显不对称.通过分析放电动力学过程,对这一实验现象进行了定性解释.该结果对介质阻挡放电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15.
为了减小因溃堤洪水而造成的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建立了能够模拟具有实际地形的溃堤水流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基于非结构网格的有限体积法,采用HLL格式的近似R iem ann解计算界面通量,并利用TVD-MU SCL格式和H ancock格式将计算精度升高到二阶。对底坡源项采用分解法处理,对摩阻项采用了半隐式离散的方法来增加计算的稳定性。通过溃坝算例和混合流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稳定性、和谐性和健全性。该模型已应用于哈尔滨市松北区溃堤水流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具有实际地形的溃堤水流运动。  相似文献   
916.
目的研究天然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方法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分析。结果对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机制的研究主要围绕背斜圈闭气藏(含上倾型构造及地层圈闭)、向斜圈闭气藏(深盆气圈闭)及煤层气藏(源内气藏)3类气藏进行,但是,研究的侧重点差别很大。其中,对背斜气藏的研究主要侧重天然气初次运移、二次运移、聚集及保存机制的研究,对向斜圈闭气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气水倒置形成、气藏异常压力形成机制的研究,而对煤层气藏的研究则主要侧重煤孔隙的形成、煤层气富集及保存机制研究。存在问题:其一,把背斜气藏和向斜气藏当成两种成藏动力学机制完全不同的气藏类型,其动力学依据不充分;其二,没有解决气源岩内天然气初次运移机制和聚集机制的矛盾。结论建议应加强两方面的研究:其一,以盆地升降运动为动力学基础,研究天然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其二,以烃源岩—断裂—储气层为基本输导格架,研究不同输导介质中天然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上述研究有望解决不同类型天然气藏形成动力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17.
采用量子Bang-Bang控制技术对三能级原子系统的振幅退相干动力学解耦进行了研究. 分别给出了3种不同的能级结构下满足解耦条件的Bang-Bang控制群和这些控制群的具体的脉冲序列.  相似文献   
918.
Interest in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sediment waves increases recently because of its significance on submarine engineering, sedimentary dynamics and hydrocarbon reservoir prediction in deep water. In this paper, the time-averaged continuity equations and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re applied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uid dynamics. The modeling results are used to illuminate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y on turbidity current and explore the origin of submarine sediment wav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deposition occurs firstly at the lower ramp due to the deceleration of fluid, increase of density, loss of flow capacity and longer duration of flow passage; (2) density increase at the upslope due to the local jam results in velocity decrease and pressure increase; (3) sediment waves begin to be formed and migrated toward upstream in an area far away from the source with in- crease of the turbidity events; (4) deposition becomes more slowly with decrease of grain sizes, but the shape and sequences of these deposits are controlled by topography, not grain size.  相似文献   
919.
采用量子Bang-Bang控制技术对三能级原子系统的振幅退相干动力学解耦进行了研究. 分别给出了3种不同的能级结构下满足解耦条件的Bang-Bang控制群和这些控制群的具体的脉冲序列.  相似文献   
920.
以3种新合成的钌配合物[Ru(bpy)2(7-CH3-dppz)]2+, [Ru(bpy)2(7-F-dppz)]2+, [Ru(phen)2(7-F-dppz)]2+为研究对象, 采用时间分辩的发光光谱技术分别测量了这3种钌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相互作用时的瞬态发光动力学过程. 结果表明: 钌配合物的发光来源于配合物分子中的电荷转移态到基态的辐射跃迁. 通过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使得配合物激发态分子的无辐射弛豫几率减小, 从而导致发光寿命的增加. 配合物分子与DNA相互作用越强, 激发态分子的无辐射弛豫几率越小, 发光寿命也越长, 最终导致高的发光效率. 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对配合物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Ru(bpy)2(7-CH3-dppz)]2+的发光寿命最长(约382 ns), 而[Ru(bpy)2(7-F-dppz)]2+的发光寿命最短(约65 ns). 讨论了上述过程产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