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7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四川彭县小渔洞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常伴随二叠系飞来峰灰岩出现。该文着重介绍了丙寅沟出露较好的飞仙关组地层剖面,分析岩石组合特征(基本层序的划分、顶底界线讨论等)、动物群面貌(着重介绍Claraiawangi和C.stachei化石带),并与同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22.
The dry ligament of Pinctada maxima normally appears black;however,it can exhibit striking blue structural colors after being wetted by water.The field-mission SEM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liga- ment is made of lamellae,which,about 35μm thick,are made of proteins and aragonite fibers of about 78 nm in diameter.In each single lamella,the fibers are highly aligned characterized by a 2D photonic crystal type structure.According to measured reflective spectra and theoretical simulations,the dry and wet ligaments possess photonic stop band at ultraviolet and blue wavelengths,respectively,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structural colorations of ligament.  相似文献   
23.
文章报道四川天全沙坪、芦山双石、宝兴灵关等地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丰富的双壳类动物群,建立了一个以YunnanophorusPermophorus-Weiyuanella为特征分子的组合带,分析了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描述双壳类化石5新种(Pachycardiasichuanensis,Yunnanophorusbaoxingensis,Permophorustianquanensis,Waagenopernatumida,Myophoriopislingguanensis)。它的研究对四川盆地西部和西北部须家河组地度的划分和邻区对比以及古地理概况和煤系地层的认识,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二叠纪未生物大灭绝事件后双壳类的首次辐射,辐射的代表是贵州青岩地区中三叠世Anisian晚期的青岩生物群,共50余属100余种,归在5亚纲10目18超科32科。以往通常认为双壳类的辐射发生在晚三叠世,以阿尔卑斯地区圣·卡息安生物群为最早代表;但根据研究,大灭绝后双壳类的首次辐射时代比以往认为的圣·卡息安生物群早约1000万年。  相似文献   
25.
钱逸 《科学通报》2001,46(20):1730-1734
证实扬子蛤属(Yangtzedonta Yu,1985)和它的模式种原始扬子蛤(Y.primitiva Yu,1985)所依赖的模式标本是一块先锋贝(Xianfengella He et Yang,1982)的破碎标本。根据古生物命名优先律,属名Yangtzedonta和它的模式种Y.primitiva Yu(1985)应予废除。Xianfengella的腹壳两侧对称,表明它不具有双壳类的特征。目前真正的最古老的双壳类是Xianfengoconcha elliptica Zhang,发现于我国早寒武世筇竹寺期。最古老的喙壳类是Heraultipegma yunnanensis H e et Yang,出现于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第Ⅲ期合带。而最古老的单板类是Maikhanella pristinis(Jiang),发现于梅树村期第Ⅰ组合带。从壳体形态特征、组织结构、生长方式、地层中出现先后顺序等方面论述双壳类是由喙壳类分支演化而来,喙壳类由单板类分支演化而来,从而否定了双壳类、喙壳类、单板类在寒武纪之初同时出现和并列演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26.
Three variants of the sequence of formation of the nacre-prism transition layer were observed in Pinctada fucata (Bivalvia, Mollusca) shells. In each case, the layer was formed by the organic matrix secreted by the mantle, together with the interprismatic organic envelope. The continuity of the organic phase throughout the shell was maintained as the new nacreous layer was formed on the nacre-prism transition layer. Changes in the interprismatic organic envelopes on either side of the nacre-prism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27.
记述了与大荔人头骨化石共生的双壳类化石3属12种。通过与现生的相近双壳类生活环境的对比,得出大荔地区当时的气候环境主要受夏季风控制的暖湿气候的结论。结合对沉积特征的分析,引出了对该地区地貌演化模式的讨论。  相似文献   
28.
大连沿海几种腹足类和双壳类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大连沿海所产生的3种腹足类和8种双壳类的有机和无机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脂肪含量均有差异,大多可称之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无机营养素含量因各类而不同,但总的变化趋势差距不大。为开发和利用这些海洋贝类资源提供了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9.
文章描述了西藏最西南部札达、噶尔地区双壳类化石2新种和1新亚种,并刊出部分双壳类化石图版。  相似文献   
30.
本文描述了产于贵阳乌当下奥陶统湄潭组双壳类化石10个种及未定种,其中2个新种。该双壳类化石群落层位低,数量多,为我省之冠,对其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