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9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中国革命史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作为一门向青年学生介绍近现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振兴民族经济与文化,探索民主富强之路而英勇奋斗的历史课程,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必须贯穿爱国主义的教育,使青年学生意识到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自觉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勇敢地担负起振兴民族经济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一门课,首先应该使学生喜欢这门课,在中学生的头脑中,生动形象的东西仍占激起其大脑兴奋的主导地位,这种心理特点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兴趣培养。历史课桔燥乏味的东西比较多,如果不调动他们的兴趣,历史课上起来,就会让人感到困乏,也就谈不上学好这门课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相似文献   
24.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其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加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5.
新课导入方式林林总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自己的实际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材特点,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情入境,从讲课一开始,就能把学生吸引住。力求新课导入自然、合理、艺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使得教与学协调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26.
爆笑课堂五代历史课上,玉米博士问正在打瞌睡的喳喳:“喳喳,中国的五代是哪五代?”一旁的豆芽悄悄提醒喳喳:“唐宋元明清。”于是喳喳很干脆地答道:“糖醋盐味精!”博士“……”  相似文献   
27.
颜伟 《科技知识动漫》2009,(20):110-111
“上语文课最没劲”,这是许多学生的心里话。究其原因,关键是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科学课、历史课……“语文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再加上繁琐的分析,机械的作文练习,使语文课味同嚼蜡,无滋无味,真情与个性消失了,灵性与文学流失了,想象与创造衰退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滑坡了,对语文课倒了胃口,那么如何让学生开胃呢?创造性的朗读不失为一剂对症开胃的良药。  相似文献   
28.
伍燕嫦 《广东科技》2011,20(16):44+108-44,108
历史学,被称之为高雅的学科。在当前形势下,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中学历史课是"两史一情"的主渠道,使得中学历史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日显重要。因此,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历史教师刻不容缓的使命。如何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好历史知识呢?笔者认为兴趣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赵晔 《奇闻怪事》2006,(4):13-14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教学理念及观点的体现、教科书的使用、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的。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相似文献   
30.
王顺 《科技资讯》2009,(16):187-187
介绍了效果良好的从日常到期末的中学历史教学评价体系。注重日常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将日常评价(包括课堂和课外)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前准备、探讨创造、课堂作业、课外和期末成绩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