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3篇
教育与普及   5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7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7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浙江中、南海域的赤潮和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2年至2004年浙江中、南海域赤潮发生的连续监测分析,表明浙江中、南海域的赤潮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7月,近年来赤潮发生规模和频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5月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还监测到一次伴有链状亚历山大藻的小规模有毒赤潮.本区主要赤潮优势种为具齿原甲藻.  相似文献   
822.
1991年7月13日在嵊泗海域发生大规模的菱形裸甲藻赤潮。菱形裸甲藻的形态和生态特性与已报导的几种裸甲藻有所不同。发生赤潮时,水温范围为23—25℃,盐度范围为20.2—23.5‰。并且,菱形裸甲藻常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同时出现。赤潮发生的严重程度随着表层水中菱形裸甲藻的密度增大而加重,重赤潮区3.53×10~6cells/L,次重赤潮区6.1×10~5cells/L。按重赤潮区—次重赤潮区—赤潮不明显区的顺序排列,表层水的pH、DO、COD顺序递降,而透明度、盐度和总氮量顺序则递增。本文列举了赤潮各期多种生态因子变化,其中消退期造成的水质污染最严重。但此次赤潮时间短,受潮汐影响大,对养殖业未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823.
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内,应用地震沉积学方法,通过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处理,进行地震属性趋势和钻井综合分析,研究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A区沉积岩岩性、沉积体系及其响应特征,确定沉积微相的边界与分布范围以及单砂体的体积、厚度与规模.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河流相发育,以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河漫滩、河漫湖泊等微相为主;不同频率对地震数据的相位等特性有不同响应,刻画地质体的横向不连续性能力也有所不同,频率为20~25 Hz时对河道砂体最敏感,在地层切片上完整清晰地刻画出河道边界、宽度、延伸长度及其平面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824.
南阿尔金含假蓝宝石高压基性麻粒岩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建新  孟繁聪 《科学通报》2005,50(2):167-171
含假蓝宝石的高压基性麻粒岩发现于南阿尔金的巴什瓦克地区, 在空间上与石榴橄榄岩伴 生, 并与后者一起呈透镜状分布在含蓝晶石的高压长英质麻粒岩中. 假蓝宝石与刚玉、尖晶石和富钙的斜长石组成后成合晶, 分布在石榴子石和辉石之间. 从反应结构和矿物成分推断, 这些含假蓝宝石的后成合晶为早期蓝晶石分解反应的产物. 同时, 这些后成合晶的形成还涉及到早期的石榴子石和单斜辉石. 因此, 早期的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单斜辉石+蓝晶石+金红石, 并推断其形成的压力条件大于2.1 GPa, 温度在1000℃左右. 含假蓝宝石的后成合晶形成于近等温降压或略降温降压的条件下, 为岩石在折返或抬升作用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825.
南祁连盆地三叠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系统的野外剖面测量和样品采集, 并运用岩石热解、有机碳测试、干酪根分析、镜质体反射率、饱和烃气相色谱、透射光照射等技术进行室内样品测试, 综合评价了南祁连盆地三叠系碳酸盐岩和泥岩露头样品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 探讨了有机质的原始沉积环境和生源特征。结果表明: 尕勒得寺组(T3g)属于好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 大加连组(T2d)为Ⅱ~Ⅲ型; 有机质演化程度高, 处于高?过成熟阶段; 碳酸盐岩和泥质岩沉积环境分别为海陆过渡相和陆源为主; 碳酸盐岩与泥岩有机质生源分别为生物降解的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相似文献   
826.
通过分析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海域铁板沙11DT06钻孔的沉积相序列、14 C测年数据、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并与该海域北翼潮流通道11DT01孔、里磕脚11DT02孔对比,重建了MIS 3阶段以来苦水洋海域的环境演变过程.铁板沙11DT06孔自上而下揭示了4个沉积序列:S1(潮流沙脊层)、S2(潮滩层)、S3(陆相硬黏土层)和S4(高潮滩层).MIS 3阶段以来苦水洋海域经历了潮滩(ca.44~25ka BP)、洪泛平原(陆相硬黏土层,ca.25~12ka BP)、滨岸沼泽与潮滩(ca.12~7ka BP)和水下沙脊-潮流通道(ca.7ka BP至今)等一系列环境演变过程.铁板沙潮流沙脊主要由细砂和粉砂质细砂组成,而MIS 3阶段与早全新世的潮滩沉积主要由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组成,分选性总体都较差,基本都为正偏态,表明沉积物粒度分布都存在细尾部分,这正是潮流沉积物的一大特点,与洪泛平原相的硬黏土层存在明显差异,指示了主控沉积动力环境的不同.苦水洋海域三个钻孔测试获得的11个AMS 14 C和2个OSL测年数据显示了海陆交互作用强烈地区测年结果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27.
为了弄清渤南洼陷罗家垦西地区沙三段稠油的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从而为该区勘探提供依据,综合运用钻井、测井以及多种分析化验资料对稠油成因与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罗家垦西地区沙三段稠油平面上呈近南北向带状展布,稠油自下而上油性逐渐变稀;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以及油源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稠油为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在东营组这一早成藏期生排的低熟油气,为原生成因;稠油的横、纵向展布以及地化特征有悖于生物降解、水洗、氧化等次生成因稠油的展布规律。原生稠油的预测思路应是成藏期油气输导条件恢复、优势运移方向分析以及运移路径上有利圈闭的预测,据此认为研究区稠油主要分布于高部位的浊积水道砂体与断裂组成的一系列构造岩性圈闭中。  相似文献   
828.
滨南油田低渗欠注井酸化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针对滨南低渗油田欠注井酸化增注的系统实验研究方法。根据储层特征分析了注污水和重复酸化对地层的损害及对酸化液的选取原则。根据长岩心酸化流动模拟实验进行了酸化工艺参数优选及其评估分析。现场施工证明该酸化液体系适应性较好,工艺参数合理,能够较好地解除地层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堵塞,提高注水量,降低泵注压力,在低渗油田注水井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29.
1879年甘肃武都南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79年7月1日(即清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在甘肃南部的武都、文县之间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称为武都南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本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物破坏和滑坡、崩塌、次生水灾等震害和约2万余人死亡.本文简要回顾了武都南8级地震的研究历史,归纳总结了本次地震的烈度分布特征和衰减规律,重新绘制了烈度等震线图,重点对本次地震的震害类型及特征、地震形变特征和震后抗灾救灾等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总体上看,本次地震震级大,人员伤亡率高,破坏区范围广,震灾非常严重.科学总结和分析本次地震的震灾特征,对未来的大震科学研究、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等均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30.
为改善平原河网区水动力不足、水流往复的现象,通过区域闸泵联合调度对河网进行水动力时空再造,促进水体定向有序流动,维持良好的水环境状态。以上海中心城区蕰南水利控制片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多种基于水动力重构目标的调控方案,并通过模型计算对各方案的活水效果进行优选。结果表明,通过抬高蕰南片引排水口门控制水位、提升虹口港和杨树浦闸门开启高度以及木渎港和彭越浦泵站引水力度,河网中有78.6%断面的流速得到提升,平均流速提升16.7%;针对走马塘往复流现象,通过调控河网整体引排模式,提出“南引东北排”的应急调度方案,使得模拟时段内河道代表断面平均流速提升60.4%,定向流动累计时长增加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