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3篇
教育与普及   5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7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7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41.
王晶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4):5575-5582
川东南埋深大于3500m的龙马溪组页岩分布范围广,页岩气资源量丰富,对其进行高效的压裂改造以获取高产和稳产页岩气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通过设定不同埋深下温度和围压实验条件,对岩石进行三轴压缩试验测试,探讨了岩石在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应力-应变特征、峰值应变和峰值强度、脆性以及破裂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埋深由2044m下降至4388m过程中,页岩的峰值应变和峰值强度分别由0.54%和173.0MP升高至1.14%和107.8MPa,相应的脆性指数下降趋势,同时岩石的破裂程度和破裂模式由复杂的劈裂型向单一的剪切型过渡。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脆性矿物含量介于60~65%的页岩层系的勘探开发埋深下限为4400~4500m,接近于深层页岩气藏的埋深下限和岩石力学延性带的上限,埋深小于此范围内的龙马溪组为目前技术条件下有利压裂目标。提出了采用经优化配比的预处理酸液对岩石进行酸化处理;压裂过程中利用液氮汽化压裂技术;充分钻遇天然裂缝发育的密集区域;同时采用多尺度粒径的支撑剂以便充填并支撑更多级别的裂缝等压裂技术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42.
根据孤南洼陷沙二~沙三段地层的沉积特征,结合前人资料在洼陷内识别出三种沉积体系:三角洲体系(扇三角洲、辨状河三角洲)、水下扇体系(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砂体)和湖泊体系,并建立了受边界主断层控制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643.
极光半球能量(auroral hemispheric power,HP)是指通过极光沉降粒子进入地球南北半球的总能量,其南北半球不对称性或者季节不对称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即冬季半球的HP与同期夏季半球的HP存在差异,但对于究竟冬季半球还是夏季半球获取更多极光能量尚有争议,且迄今还没有关于极光能量半球不对称性与太阳周期关联的报道.本文根据NOAA卫星1979~2010年获得的极光能量数据,分析了极光半球能量HP的季节不对称性对太阳周期的依赖.分析结果表明,HP的半  相似文献   
644.
针对意大利南亚平宁地区复杂逆冲构造使地震成像质量差、圈闭落实难度大、油气成藏特征不清楚的问题, 开展了构造对油气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研究认为,构造演化控制着优质烃源岩的展布;稳定的构造环境对烃源 岩发育起建设作用;剧烈的构造运动起一定的抑制作用;构造带控制储层、圈闭类型以及成藏组合的分布样式。逆冲 褶皱带上主力储集层为白垩系碳酸盐岩,内前渊带储集层为上新统更新统的浊积砂岩,外前渊带储层以上新统浊积 砂岩和中新统碳酸盐岩为主,前隆带主力储层则为中新统白垩系碳酸盐岩。构造古地理控制油气系统的分布。中 生代裂陷拉张阶段,古隆拗分布格局控制了油和伴生气系统。新生代碰撞阶段,前渊带的快速沉降控制了热成因气系 统。第四系随着前陆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生物气系统逐渐随沉积中心向外迁移。  相似文献   
645.
南秦岭武当山群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武当山群沉积地层碎屑锆石的U-Pb年代学特征, 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 样品采自武当山群底部的杨坪组和中部双台组火山岩层之上的石英砂岩, 并对切割两地层组水系中的河砂进行了采集. 对碎屑锆石进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原位分析, 结果显示, 杨坪组碎屑锆石的年龄主要为830~780 Ma, 少数为新元古代早期(约1.0~0.84 Ga), 含少量新太古代(~2.6 Ga)、古元古代(~2.4 Ga)和中元古代(~2.0 Ga)锆石; 双台组砂岩除少量的1.9~0.86 Ga锆石外, 主要由~755 Ma的锆石(交点年龄)组成, 与武当山群火山岩形成年龄相同. 两件河砂样品中碎屑锆石的年龄组成分别与杨坪组和双台组砂岩锆石相似. 武当山群碎屑锆石的U-Pb年代学特征表明, 该地层的最早形成时代<780 Ma; 主要由约1.0~0.85和约830~780 Ma两组碎屑锆石组成, 与华南陆块西北缘汉南地区新元古代岩浆作用记录相似, 指示了其物源区来自汉南或相似地区. 武当山地区记录了~755和~680 Ma两期具陆内拉张性质的岩浆事件, 指示其经历了与汉南地区不同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因此, 南秦岭地区~755 Ma岩浆作用可能指示了华南陆块北缘与Rodinia超大陆之间的裂解事件, 而~680 Ma发生的岩浆事件标志了南秦岭与另一未知陆块之间的进一步分离.  相似文献   
646.
镉对圆锥南芥锌的吸收、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营养液培养并采用差速离心技术和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分析了Cd对圆锥南芥Arabis paniculata Franch.叶片和根系中Zn的吸收、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Cd的添加不会抑制圆锥南芥的生长及对Zn的吸收。Zn在圆锥南芥中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叶片中乙醇、水、NaCl、HAc提取态Zn分配比例较均匀;根系中主要以乙醇提取态和NaCl提取态为主,HAc与HCl提取态Zn的绝对含量与所占的百分比均较低,表明圆锥南芥中的Zn主要以无机酸盐以及氨基酸盐存在。对圆锥南芥Zn的亚细胞分布结果表明,叶片和根系中的Zn主要贮存于细胞壁中其次为细胞核,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5%~83.5%和42.7%~87.3%,且Cd的添加提高了细胞壁中Zn的比例,促进了Zn向细胞壁中的转移。但Cd的添加对Zn的化学形态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47.
王塘南"全归"思想的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全归"有别于"善恶之名"而指向"全其本心之仁";其二,"全归"有别于"形气"之"可朽"而指向"真性"、"精神灵爽"之"不朽";其三,"全归"有别于"拘于枝节"而指向"直透真性";其四,"全归"有别于"有所为而为"而指向"为其所当为".不仅如此,塘南"全归"思想亦有一定历史渊源,且在宋明以"全归"释生死的儒家生死观的建构上具有承上启下之意义.  相似文献   
648.
新疆准南西山窑组煤层众多,含气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在垂向上有效揭示含气量的变化规律,深入分析低煤阶煤层气的富集主控因素,还可以为后期煤层气压裂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根据研究区内所施工的多个煤层气井钻探涌漏水情况,共识别出西山窑组3个主要含水层和平面上对应的4个富水中心,研究发现西山窑组内3个主要含水层均与三级层序的底部边界垂向位置高度吻合;通过对煤储层压力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煤层埋深和含煤岩系泉域对于准南地区局部储层压力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西山窑组主力煤层埋深介于700~1 000 m的区域是含气量和煤储层储层压力匹配的有利地带,是研究区内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埋藏深度;根据岩心柱、煤储层压力、含气量变化和层序地层划分结果,将准南西山窑组中下段划分为2~3个相对独立的垂向叠置含气系统,分割各含气系统的关键层是区域内稳定发育的灰黑色泥岩,发育于研究区东侧三角洲平原环境的垂向含气系统发育较简单,而处于研究区西侧三角洲前缘-湖相环境的垂向含气系统则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649.
元朝时期,西藏以萨迦寺为中心的后藏地区,曾出现过一个制作坛城(曼陀罗)壁画的热潮。该艺术热潮的出现大致以萨迦寺、夏鲁寺等为其核心区域,坛城壁画的艺术样式则主要受尼泊尔坛城绘画的影响。纵观西藏美术发展史,卫藏地区(尤其是后藏地区)的坛城壁画的黄金时期显然要比西部古格王国的坛城鼎盛时期晚出,但一经出现持续的时期却长达两个多世纪(13世纪后期~15世纪后期)。文章主要考证元朝绘制坛城壁画的两个重要寺院:萨迦南寺和夏鲁寺的坛城壁画绘制的时期与过程。  相似文献   
650.
南大巴山前缘上石炭统黄龙组古喀斯特储层可划分为弱溶蚀喀斯特岩、中等溶蚀多孔状喀斯特岩、强溶蚀角砾状喀斯特岩和强溶蚀交代的次生灰质喀斯特岩4种类型.以非溶蚀岩为对比参照物,系统分析了各类喀斯特岩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不同成因类型和溶蚀强度的喀斯特岩具有贫δ18O和高87Sr/86Sr比值,以及δ13C分布较宽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受控于喀斯特过程中古水文条件、流体性质、同位素来源及其分馏效应;δ13C-δ18O值和87Sr/86Sr比值分别出现由渗流-活跃潜流带的弱正偏移和正偏移,至静滞潜流带均转化为强烈负偏移的演化趋势;大气源的CO32-(sq)对喀斯特流体中δ13C和δ18O组成特征及其负偏移具有重要影响,高87Sr/86Sr比值特征主要与参与古喀斯特作用水-岩反应的古陆地下水富87Sr壳源锶的注入,以及白云质基质岩对87Sr具有强富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