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2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20篇 |
教育与普及 | 8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篇 |
综合类 | 11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65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肺结核瘤与肺癌X线鉴别特点,提高肺结核瘤与肺癌X线鉴别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分析典型结核瘤与肺癌在影像上的表现特点。结果本组病例96例,无分叶者肺结核瘤明显多于肺癌。卫星状病灶及钙化灶、引流支气管肺结核瘤多见,胸膜凹陷征肺癌占多数。结论有无卫星状病灶是鉴别肺结核瘤与肺癌X线的关键。评价肿块内有无局限融解或空洞、钙化灶也是鉴别两者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以渤中19-6气田为例,以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有机-无机相互关系研究,厘清渤中19-6构造带烃源岩特征及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对生烃成气的影响。30余口井泥岩样的有机地球化学、无机地球化学、古生物等分析结果表明,渤中19-6构造带及周缘次洼古生物以被子类和裸子类高等植物为主,形成了以腐殖型无定形体占绝对优势的Ⅱ2型烃源岩;渤中19-6构造带黏土矿中伊利石占绝对优势,在黏土矿表面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键作用富集了大量腐殖型无定形体并经加氢改造,后期在伊利石的影响下,烃源岩主要发生脱羧反应,热裂解形成大量短链烃类,产烃量大大增加,进而富集形成现今凝析油气广泛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5.
4种昆虫鞘翅表面超微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4种昆虫鞘翅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其特征各有差异:叶甲科的杨叶甲(Chrgsomela populi Linnaeus)和柳二十斑叶甲(Chuysomela vigintipuncitsta Scopoli)鞘翅体表不被毛,具凹陷,有一细毛自凹陷中伸出;瓢虫科的菱斑食植瓢虫(Epilachna insignis Gorham)和银莲花食植瓢虫(Epilachna convexa Dieke)鞘翅体表被毛,凹陷中不着生细毛。鞘翅表面的不同特征显示了鞘翅形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96.
997.
为了进一步完善盐城天然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研究,进而拓宽天然气勘探思路,从盐城天然气藏的基本地化特征、天然气及其源岩类型、天然气成熟度等资料的分析入手,研究结果表明盐城天然气为“古生新储”型晚期成藏的天然气藏,该气藏发现为苏北地区“古生新储”“古生中储”天然气藏的勘探提供了地质模型,并对扬子中生界海相地层的勘探很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8.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三潭深凹南部各构造含有丰富的油气,目前在该地区的秋月构造、孤山构造和湖心亭构造都已经发现了油气。研究发现该地区深部地层中普遍存异常高压,但是在研究区的不同部位异常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分布的层位有所不同。众所周知异常高压对研究区内油气的生、储、盖、圈、运、保等成藏要素由重要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前人对该区域异常高压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分析研究区异常压力的分布层位以及它的形成机理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用主要用测井、岩心孔隙度鉴定、薄片鉴定并结合粘土矿物成岩转化作用相关的知识对这一点进行论述,希望能对本地区及其他地质条件类似的地区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9.
1000.
台北凹陷侏罗系储层次生孔隙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台北陷侏罗系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发育特征的分析,得出其原生孔不发育,次生孔隙是主要孔隙类型和油气聚集的主要空间,进而分析了次生孔隙的微观、宏观识别标志以及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孔隙水中有机酸和碳酸含量与来源的分析,探讨了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认为有机酸对骨架颗粒长石和岩屑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的根本原因。该研究对台北凹陷及至整个盆地株罗系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