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3篇 |
教育与普及 | 1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综合类 | 1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龙女寺构造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女寺构造须家河组天然气藏为较典型的岩性油气藏,其圈闭闭合高度低、储层致密、气水分布关系复杂。分析了须家河组气藏的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和圈闭条件,认为其成藏条件优越;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和Easy%Ro化学动力学模拟技术重建了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史,结合构造演化再现了须家河组气藏的充注过程,将其分为3 个成藏阶段,中侏罗世末期的油气初次充注期,白垩纪末的大规模充注期和喜马拉雅期的气藏改造和重新定位阶段。指出了须家河组岩性气藏成藏的主控因素: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是物质基础,古今构造均处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储集物性和圈闭闭合高度控制了气水的分布,局部裂缝发育带则是成藏及高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2.
黄土高原西缘3万年以来古气候变化——磁化率代用气候曲线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西缘红咀寺剖面气候代用曲线的小波多尺度分析(Multiresolution analysis),交好的表达了不同周期(时间尺度)的古气候演化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在30-10KaBP 的次冰盛期内,(1)约有56个百年尺度的气候波动,15个千年尺度的气候循环,3个冰阶-间冰阶周期;(2)在小波分解后的千年级尺度气候曲线上,暖事件更为突出,有3个突出的峰(Denekamp,?(),(BΦL));(3)新仙女木事件仅反映在百年尺度的气候曲线上,在较长周期的饿曲线上不明显;(4)在百年尺度的气候曲线中,末次冰盛期气候波动频繁,其中18-28KaBP 是频率波动的最大阶段,但随着周期尺度的加大,气候的波动频率逐渐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83.
春夏秋冬从南到北都有数不尽的风情,漫天的樱花雪、吃到破产的美味小吃、洗去疲惫的温泉、让人心灵升华的神社寺庙、琳琅满目的商品,古典与时尚、历史与现代在同一城市上演。现在,就先从赏樱开始吧。樱花从初绽到盛开再到凋落,不过一两周的时光,日本人最喜欢这种稍纵即逝的美感,将樱花飘落的瞬间赞美为 相似文献
184.
明代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的下落,历来众说纷纭。根据四库本《明史》及其它相关史料对照来看,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并未自焚,而是率近臣出逃。诸家学者认为建文帝出亡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江浙、西南地区的云贵川等地的说法,因无有力史料支撑,至今并未形成定论。笔者根据民国《创修渭源县志.艺文志》中的一篇《五竹寺记》及一册康熙《渭源县志》书后的一页《五竹山五竹概略.诗名缘起》中的两条新资料,提出了明代建文帝出亡青海瞿昙寺(或其附近附属寺院)的新说,并对此说进行了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185.
186.
以山西繁峙县公主寺东、南、西三墙壁画中菩萨所佩戴的璎珞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公主寺壁画中菩萨璎珞的形制、纹样,以短璎珞为主,繁复程度不同。同时,在文化融合进程中,璎珞从菩萨的严身之物逐渐发展为具有象征意味的流行饰品,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的宗教世俗化。 相似文献
187.
该研究对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红寺堡灌区划分为5个责任分区,运用水蚀径流场和风蚀小区等方法,通过5年的时间对该区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研究结果表明,红寺堡灌区在监测期间累计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实施总计面积为1465.30hm^2,林草成活率达85%以上,区域小气候得到了明显改善。平均风速减少到2.9m/s左右,相对湿度提高到50.5%,年蒸发量降低到2015mm,项目区水土流面积减少了52858.03hm^2。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均达到了二级以上防治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8.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6%,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8,拦渣率为95%,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5%,林草覆盖率为22.81%。 相似文献
188.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