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4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诸宫调产生于曲子词兴盛之后,与南北曲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历了由词体诸官调向曲体诸官调转化的过程。开初是一种“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说唱”,流行于瓦肆勾栏之中的民间伎艺。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社会生活的繁富,为诸宫调的产生提供了极佳的土壤。而瓦肆伎艺的繁盛,又为诸宫调的兴盛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最终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样式,流行了二百余年。  相似文献   
82.
朱日祥  赵盼  万博  孙卫东 《科学通报》2023,(13):1699-1708
新特提斯洋向北单向俯冲的机制涉及两个核心问题,分别是南侧冈瓦纳被动大陆的不断裂解和拼贴到欧亚大陆南缘陆块诱发的俯冲起始.本文统计了大火成岩省的分布规律,发现200~80 Ma期间,与地幔柱相关的大火成岩省主要分布于南半球,暗示该时期南半球地幔温度高于北半球地幔温度.在南北半球地幔温差和地幔柱/大火成岩省作用下,引起上覆岩石圈抬升、破裂,结合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共同诱发冈瓦纳大陆的多期裂解.由于南北半球地幔温差会造成地幔柱头岩浆向北扩散并与新特提斯洋中脊发生相互作用,在特殊情况下,会引发原来大洋中脊的堵塞和跃迁,形成新的洋中脊,促进了陆块不断向北漂移.在古特提斯洋闭合后洋壳持续俯冲引发的应力作用下,欧亚大陆南缘具有高含水特性的洋陆过渡带率先破裂并产生向北的俯冲起始.驱动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持续向北俯冲的动力,除俯冲板片的拖曳力/重力外,还应该包含南半球高地幔温度和洋中脊产生的向北推力.  相似文献   
83.
陈俊洁 《广东科技》2010,19(14):32-33
通过对广东省韩江南北堤潮安堤段蛴螬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并探讨蛴螬防治的方法,为堤防蛴螬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自2006年12月启动至今,已经走过三年的发展历程。三年多来,苏宿园区坚持以"建设苏北一流工业园区"为目标,以借鉴、吸收、运用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为工作主线,坚持规划优先、基础设施优先、环境保护优先、亲商服务优先,从一片原生状态的苏北农村,拉开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基本完善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框架,经济发展也由投入期开始转入投入产出期。  相似文献   
85.
中新世中期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体制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马拉雅造山过程中存在多期构造体制转换,理清各期构造转换的时代和地球动力学成因对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藏南吉隆地区大喜马拉雅发育一复杂变形的淡色花岗岩脉,其现今形态呈轴面北倾的不对称褶皱分布于围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中,构造恢复显示其记录了两期不同构造体制下的变形作用——早期上盘向北的伸展和后期向南的逆冲缩短,暗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由南北向伸展向南北向挤压的构造体制转换.锆石La-ICP-MS测年结果显示,淡色花岗岩侵位于21.03~18.7Ma,结合构造分析,吉隆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转换发生于18.7Ma之后.吉隆及其他地区藏南拆离系(STDS)和南北向裂谷(NSTR)的测年数据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在19~13Ma处于构造体制转换时期,其构造体制由南北向伸展转换为南北向挤压;该构造体制转换可能受印度-欧亚板块的汇聚速率控制,汇聚速率较快时,发生南北向挤压,表现为逆冲、褶皱和NSTR的发育;汇聚速率较慢时,发生南北向伸展,表现为STDS的伸展滑脱.  相似文献   
86.
基于GIS的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带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适宜度模型为依据,选取了8个指标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集合理论建立了南北分界带定量计算模型,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南北分界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中国南北分界带涉及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7个省的130个县(市),最窄处陕西省洋县,宽约26.42 km,最宽处在江苏省邳州市到定远县,宽约195.41 km,总面积约为145 500.74 km~2.中国南北分界线总长度约为1 666.28 km.  相似文献   
87.
利用关于Ⅰ类二次系统的已知结果,在此文中我们系统分析了Ⅲ类二次系统当α=0时其极限环的产生与消失的整个过程,并给出了一些新的拓扑结构变化,它们在Ⅰ类系统中是不会出现的.  相似文献   
88.
多枝尖山区地处大别山腹地主峰分水岭的主段,为筹建中的自然保护区。该区有种子植物1313种(含种下等级),隶属569属,143科,是大别山植物区系中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该区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现象明显,是南北方植物迁徙的主要通道之一。通过对本区与大别山南北坡及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对比分析,笔者赞同将整个大别山植物区系划归华东植物区系。赞同将宜昌至襄樊一线作为华东与华中区系的分界线。华东与华北区系的分界线在安徽西部约在大别山以北的霍丘南部,向东经嘉山至苏北一线。并提出天目山、黄山与大别山的植物区系成分趋于一体,大别山西缘的麻城至蕲春一线是华东区系中以天目山,黄山、大别山为核心区的西北边界。  相似文献   
89.
Most of spatial phenomena like natural vegetation units and land use areas constantly change over time and have uncertainty spatial extents. Till now,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data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spatial objects with sharp boundaries as well as with indeterminate boundaries. However, they mainly concern space and time or space and fuzziness and not yet integrate them into a single unified framework.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formal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ual fuzzy spatiotemporal data model, called FSTDM for fuzzy regions based on fuzzy set theory. We also contribute a method of manipulating queries with the presence of both temporal predicate and fuzzy spatial predicate in the condition clause efficiently. We then implement a prototype system.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 prove that our work can be used to build a specialized system such as GIS, spatial database, and so on.  相似文献   
90.
利用1999年5月至2000年4月期间接收的NOAA AVHRR图像进行了植被指数NDVI分布图的计算; 讨论了其对全年NPP分布规律的贡献, 并据此分区计算出相应的NPP分布图; 又进一步将其与中国中原地区、华南地区森林、农田NPP野外实测样点数据相结合, 建立了遥感NPP分布估算的定量模型; 在此基础上, 将NPP与DEM进行了配适分析, 得到了中国东部南北样带的森林、农田三度或三向分布规律性直观的、 定量的和详细的时空分析结果. 作者认为, 以往对中国NPP分布的研究由于受到图像分辨率较低(8 km)或定性分布规律分析的影响, 所得出的结论与实况有比较大的出入. 而通过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山地森林植被与平原区农业植被NPP值的高低在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 在华南地区前者高于后者; 黄淮海平原农业区比其周边低山带NPP值高; 而东北区NPP值由高至低的排列顺序为中高山森林带、平原和低山带”. 而且, 大多数农业区NPP值在25~35 t·hm–2·a–1地带性差异不明显等结论. 总之, 遥感时空三维模型所表达的地带性NPP平均分布状况, 展现出较高分辨率的定位、定量的三向地带性分布信息, 较详细地刻画了其特殊地段或极端NPP分布的特征, 并得到定量或半定量的形成机理分析结果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