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9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1篇 |
教育与普及 | 146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0篇 |
现状及发展 | 2篇 |
综合类 | 17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了研究北极航线通航问题,对北极航线的航行技术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北极航线通航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盲数模型对北极航线通航环境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确定了北极航线通航环境安全等级.研究结果表明,盲数理论用于航线通航环境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可行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2.
正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候鸟研究领域几乎是一张白纸,直到1981年张孚允、杨若莉夫妇承担起建立我国候鸟迁徙研究机构全国鸟类环志中心、1983年第一次在青海湖为候鸟安装标志环,研究环志工作的规程、方法与用具时,我国最早的候鸟研究才由此展开。两人在30年动物生态研究的基础上,详细了解候鸟迁徙的轨迹与规律,为我国候鸟研究铺下扎实的基础。2014年春,《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的记者拜访了张孚允、杨若莉两位老科学家,请他们详细讲述研究候鸟的故事和时下热点禽流感问题。 相似文献
113.
114.
位梦华 《科技导报(北京)》1993,(8):39-40
北极探索也许是由于急功近利的缘故,人们对事情的结果往往念念不忘,看得很重,而对事情的原因却轻描淡写,不予重视,甚至忘记了。细想起来,这实在有点本末倒置,因为,如果没有事情的原因,怎么会有后来的结果呢?例如,发生于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即对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格局终于有了一个总体的概念。然而,人们对导致这一伟大发现的真正原因却并不去深究。实际上,导致地理上 相似文献
115.
责任编辑高靖云 《科技导报(北京)》2010,28(12):16-17
新版世界地图的影响开始走向世界传统的世界地图以经线分割地球,使南北极地区严重变形且与周缘地区的关系不够明确。2000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郝晓光提出以纬线切割地球绘制地图的方法,创造出“双经双纬”编制的《系列世界地图》。目前,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北极战略评估》报告,采用郝晓光编制的新版世界地图,清晰标出北极航道与中国的地理关系,标志着新版世界地图及其影响开始走向世界。在新版世界地图上, 相似文献
116.
117.
北极熊具有在寒冷的北极地区生存下去的特殊能力.和其他的许多耐寒动物一样,北极熊的毛发对其身体的保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北极熊毛发的形态和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北极熊毛纤维具有独特的膜一孔结构,该结构应该对北极熊毛的热传递过程有着关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8.
119.
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FY-3B SBUS 和NOAA SBUV/2 观测资料, 监测2011 年3 月1 日~4 月5 日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 臭氧低值区臭氧总量在200~250 DU, 局部极低值在200DU 左右, 达到臭氧洞水平, 比通常水平低100~200 DU. 此次北极臭氧低值事件开始于3 月1日, 结束于4 月5 日, 期间经历扩展-消亡、围绕极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由极区沿经线向中纬度扩散等多个发展变化过程. 这次非常罕见的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影响范围除极区外,还波及从欧洲到俄罗斯中部的广大人口密集地区, 导致这些地区地表紫外线强度的急剧增强, 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重要影响, 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0.
秋-冬季节北极海冰对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前期秋到冬季北冰洋东部、欧亚大陆北部边缘海区海冰密集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 秋冬季北冰洋海冰密集度与同期海表温度异常可导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与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及东亚的地表气温异常. 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该结论, 并且所有的数值试验结果一致表明, 较低的海冰密集度能导致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表温度负异常. 本文提出了一种机制来解释秋冬季北极海冰密集度和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联系. 9 月份海冰密集度为预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前期信号, 而若由单纯的热带海温异常则不能预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 在近20 年来(1990~2009 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呈现增强的趋势, 并伴随着亚洲大陆中高纬度地表温度的降温趋势, 从而导致近年来东亚严冬频发. 最后, 讨论了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地表气温短期趋势的成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