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20篇
教育与普及   39篇
理论与方法论   23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29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本文从南北方园林产生差异的原因入手,着重分析南北方园林意境。园林建筑,空间组织序列,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相似文献   
202.
朱坦  冯银厂 《天津科技》2006,33(3):37-37
通过对“中国北方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的研究,建立了多项创新技术,为我国全面落实环境管理政策“一控双达标”提供了保障,将其推广应用后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3.
苏树江  于友 《科技资讯》2005,(23):75-75
近几年来北方新建的楼房中、外墙饰面砖在外观装饰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外饰面砖产生的掉皮,龟裂以至大面积脱落现象比较普遍,即使进行了修补,效果也并不理想。既影响了建筑物的外观,又影响了市容。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施工经验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4.
205.
206.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质荒漠化灾害监测评价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沙质荒漠化灾害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选择科尔沁和毛乌素两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区,基于沙质荒漠化灾害背景(图象、图形和统计)GIS数据库,对沙质荒漠化灾害进行判别、预测及对灾情进行综合评估的建模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我国沙质荒漠化灾害监测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上述两个试验区的沙质荒漠化灾害进行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乌审旗、抗锦旗为沙质荒漠化极重度区,奈曼、库伦、开鲁为重度区,昌图县为中度区,通辽为轻度区,对沙质荒漠化影响大小依次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沙质荒漠化灾害危险度评价的结果表明,在毛乌素地区的南部灾害严重,危险度为重度,西部程度较轻,为中度偏轻,东部与北部程度稍重,为中度偏重,但乌审旗的沙质荒漠化灾害程度被低估了,应为重度。  相似文献   
207.
杨忠琴  张海峰 《甘肃科技》2011,27(12):167-168
主要介绍了红叶李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分析作为北方园林绿化树种的优势,总结其植物造景形式,并阐述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8.
2011年10月14~16日,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动物学会和北京动物学会共同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自然博物馆承办,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北京动物园和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多家单位协办,并得到了北京市科协的大力支持。来自北京、天津、河北、...  相似文献   
209.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1):75-75
我国森林退化严重,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7,森林生态功能低下,年平均生长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受到人为和自然干扰的同时,对我国森林(尤其是北方森林)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全球变化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210.
Palaeoproterozoic global glaciation (~2.3 Ga) may have been the first “snowball” Earth event in Earth history. North China has well-exposed sedimentary deposits of this time period with minimal postdepositional alteration. Sedimentary evidence of a glaciation event has been lacking, however. Here we analyzed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Hutuo Group (2.5–2.2 Ga) in the Wutai Mountain area, Shanxi Province, North China. Our data show, in an older to younger chronostratigraphic order, (1) positive δ 13Ccarb values in the Dashiling Formation of the Doucun Subgroup (3.2‰ to 1.0‰, VPDB); (2) a decrease in δ 13Ccarb values from the Wenshan Formation to the middle Daguandong Formation (from 2.0‰ to–1.2‰), during which time the occurrence of stromatolites declined; (3) a pronounced negative excursion in the upper Daguandong Formation, at the boundary of the Daguandong and Huaiyincun formations (from 1.4‰ to ?3.3‰), where stromatolites disappeared; and (4) a gradual increase of δ 13Ccarb values in the Beidaxing and Tianpengnao formations (from ?1.2‰ to 1.4‰), during which time stromatolites returned. We argue that the nega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recorded from the Jian’ancun Formation to the middle Daguandong Formation of the Hutuo Group may have been North China’s response to the Palaeoproterozoic global glac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