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30篇 |
免费 | 139篇 |
国内免费 | 139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202篇 |
教育与普及 | 137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7篇 |
现状及发展 | 15篇 |
综合类 | 39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62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155篇 |
2013年 | 138篇 |
2012年 | 165篇 |
2011年 | 164篇 |
2010年 | 176篇 |
2009年 | 154篇 |
2008年 | 154篇 |
2007年 | 138篇 |
2006年 | 133篇 |
2005年 | 165篇 |
2004年 | 114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144篇 |
2001年 | 164篇 |
2000年 | 168篇 |
1999年 | 192篇 |
1998年 | 167篇 |
1997年 | 134篇 |
1996年 | 153篇 |
1995年 | 161篇 |
1994年 | 141篇 |
1993年 | 124篇 |
1992年 | 96篇 |
1991年 | 85篇 |
1990年 | 81篇 |
1989年 | 77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41.
化学类专业本科生在理论课学习中,对反应的热力学产物和动力学产物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但目前鲜有实验能够使其直观体会2种产物在制备时的差异.本实验以氯化铜和邻氨基苯甲酰胺为原料,水和乙醇为溶剂,通过仅改变反应温度,分别在60 ℃水浴加热和冰水浴冷却条件下得到了红色的热力学产物二(μ-氯)·二[氯·(邻氨基苯甲酰胺)合铜(Ⅱ)] ( 1 )和黄绿色的动力学产物二氯·二(邻氨基苯甲酰胺)合铜(Ⅱ) ( 2 ),产率分别为80.4%和76.4%.采用络合滴定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可制备2种不同组成、结构和性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产物,且在加热条件下,配合物 2 可以转化为配合物 1 .本设计为化学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综合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可加深学生对结构与性能的科学关联以及构效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842.
选择环丙沙星(CFC)和铜(Cu)作为目标污染物,设计室内驯化试验,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定量PCR等技术探究CFC和Cu复合污染下河流底质微生物群落与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CFC单一污染、Cu单一污染和复合污染试验组中ARGs丰度、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存在显著差异;所有试验组的总ARGs相对丰度呈现随时间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共现网络分析表明, intI 1与3类ARGs和8个菌群相关,是ARGs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桥梁;所属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细菌最有可能成为水环境中ARGs的潜在宿主。基于偏冗余分析发现,在MGEs、微生物群落和污染物等因素中微生物群落对ARGs丰度变化总解释率最高(49.77%);路径分析表明,CFC和Cu主要通过微生物群落间接地影响ARGs的传播和扩散。 相似文献
843.
为研究铜尾矿库中喷洒化学抑尘剂是否会影响库区复绿植物生长,选择三种复绿植物,种植于铜尾矿中,定期喷洒水和两种化学抑尘剂溶液,通过考察植物发芽率、生长状态、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等指标,探究抑尘剂对铜尾矿复绿植物适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植物适生性从高到低为黑麦草、沙打旺、狗牙根.喷洒氯化钙溶液的植物均未发芽.相较于喷洒水,喷洒聚丙烯酰胺溶液更能促进植物生长.喷洒聚丙烯酰胺溶液的黑麦草适生性最优.因此,可以确定黑麦草适合用于铜尾矿库复绿,喷洒聚丙烯酰胺溶液,既能固土抑尘,又能促进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844.
为定量描述熔炼过程中乳化现象,首先建立了基于相似原理的物理模型,然后使用高分辨率相机和Image Pro-Plus 6.0软件考察了气体流量对熔池内乳化层的形成、乳化液滴尺寸分布的影响规律,最终建立了传质界面面积ɑ的估算方法.结果表明:乳化液滴的体积表面积平均直径值(SMD)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大而减小,乳化层内ɑ值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大几乎呈线性增长,铜锍与渣的分离可由重力和扩散传质引起. 相似文献
845.
846.
以不锈钢纤维和商用铜铬银浸渍炭催化剂为主要原材料,采用“湿法造纸 - 高温 烧结”工艺制备了微纤包覆铜铬银浸渍炭复合材料.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和 N2 吸 附法考察微纤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浸渍炭的孔径分布与比表面积. 结果表明,浸渍炭颗粒被 较好地包覆在了不锈钢纤维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中,浸渍炭的孔结构特性基本不变,比表 面积略有增加. 利用 X 射线衍射仪( XRD)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XPS) 和化学吸附仪 ( TPR) 考察微纤包覆工艺对浸渍炭活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活性组分被还原. CO 在颗粒浸渍炭固定床、微纤包覆浸渍炭固定床以及二者床层高度比例为1∶ 1 的结构化 固定床上的催化氧化实验表明,微纤包覆过程使得商业铜铬银浸渍炭对 CO 的催化活性 降低,与复合材料表征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847.
针对铜钼浮选分离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硫化钠抑制剂消耗量过大、生产成本过高的现象,使用硫离子选择电极动态监测不同条件下硫化钠溶液中硫离子电位,来初步研究硫化钠大量消耗的机理.结果表明:铜钼浮选分离过程中,空气的鼓入和矿浆的未加温处理会增加硫化钠的氧化消耗,是硫化钠消耗量大的原因之一.浮选矿浆中的矿物(如辉钼矿、黄铜矿和黄铁矿)有着催化硫化钠氧化分解的作用,加上矿物本身对硫化钠的吸附作用,是造成铜钼浮选分离过程中硫化钠大量消耗的又一原因.此外,矿浆中溶出的少量金属阳离子(如Cu2+和Fe3+)对硫化钠的氧化分解也有一定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硫化钠的消耗. 相似文献
848.
王钦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8,56(1):159-167
用密度泛函方法, 研究铜催化二羟基乙酸、 胺和炔三组分脱羧偶联反应的机理. 通过计算实验提出的反应机理, 给出并计算新的反应机理: 二羟基乙酸与胺原位生成的亚胺盐, 先配位到催化剂的铜中心发生脱羧反应, 再进行端炔配位和插入、 质子化、 亲核加成、 配体交换等步骤. 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该机理的决速步骤为端炔插入, 反应能垒为129.8 kJ/mol, 与实验反应温度为110 ℃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49.
以氯化铜、柔性双吡啶四唑配体(4-bptzp)和5-硝基间苯二甲酸(5-H_2nip)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自组装,制备一种新型的铜配合物[Cu(4-bptzp)(5-nip)]·H_2O,并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单晶X射线衍射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铜配合物的分子式为C_(69)H_(56)Cu_3N_(33)O_(21),Mr=1 874.09,三斜晶系,P1空间群,V=3.984 5(4)nm3,a=1.277 09(8)nm,b=1.357 97(9)nm,c=2.433 64(16)nm,α=76.727(10)°,β=75.987(10)°,γ=85.579(2)°,Z=2,R_(int)=0.038 6,D_(cal)=1.562g/cm~3,μ=0.888 mm~(-1),F(000)=1 912,R=0.051 9,wR_2=0.124 2;铜离子被5-nip桥连形成一维[Cu_2(nip)_2]n带状链结构,配体4-bptzp连接链上的两个铜离子形成[Cu_2(4-bptzp)_2]环悬挂在链两侧;该铜配合物在黑暗条件下可快速吸附水溶液中的有机染料亚甲基蓝. 相似文献
850.
运用感应加热工艺,开发了低成本且工艺简单的无镀镍铜铝复合材料的低温分层钎焊法。试验了4种铝用钎料及其钎焊工艺代替电镀镍作为铝表面镀层,解决了铜板与铝板之间的焊接问题。观察了焊接区域的界面形貌、断后形貌,测量了焊接件的剪切强度。结果表明,高低温钎料分层钎焊工艺可以实现铜铝板的有效连接,所获得的铜铝焊接件剪切强度最高可达26 MPa,焊接区域无明显的焊接缺陷;刮擦钎焊既可以搭配高温钎料,也可以搭配低温钎料使用,并且焊接件的剪切强度能达到行业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