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88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在大范围呈现明显的增长势态。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机械化运作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整体上的特点是存量大、转移规模大、素质差、政策法规观念淡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因此而更显凸出。  相似文献   
92.
作为现代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在20世纪60年代最初被提出来的一种经济思想,它与经济发展中的以物为本相对立。随着全球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93.
区域劳务品牌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劳务品牌的形成对劳务输出地与劳务输入地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区域劳务品牌的构建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它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劳务人员等各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是目前山东省乃至全国都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通过运用历史数据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并运用推拉理论,以城市为视角,实证分析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吸引力,同时指出城市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的推力.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5.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性:①近年来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增速不断下降,农民工3-资上涨,同时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下降,结构劣化,进一步转移劳动力困难;②转移劳动力出现区域重新配置的迹象,然而这种迹象受东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同步上升等因素阻碍;③“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普遍偏低,可能成为城市的隐患。因此应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共服务,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待遇,建立农民工稳定的劳动关系。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通过提高农民工整体的技能水平来抵消由于工资水平上涨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效应。要逐渐将服务业作为吸收劳动力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96.
内蒙古人口流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内蒙古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分析历史上的流动人口对于农区,尤其是牧区的负面影响,提出今后应以环境保护为先决条件,对农区和牧区的人口进行政策性迁移,彻底改变以往人口盲目流动的状态,使人口流动变为有组织有计划的合理流动。同时以现有的生态移民工程作为实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7.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相当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诸多障碍。要采取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进城劳动力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相似文献   
98.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结构有待改善,因此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构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平台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既有利于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及城乡差距,也有利于解决农村的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具有必要性。同时,从政府角度、劳动力自身角度和经济角度看,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都具有现实可能性。因此,欠发达地区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00.
周小康  毛伟 《科技信息》2006,(9):127-128
本文在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新时期转移的方向和策略,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