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25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62篇
系统科学   48篇
丛书文集   469篇
教育与普及   2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6篇
现状及发展   24篇
研究方法   2篇
综合类   726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312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364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447篇
  2002年   497篇
  2001年   465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326篇
  1998年   280篇
  1997年   269篇
  1996年   312篇
  1995年   239篇
  1994年   149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219篇
  1991年   252篇
  1990年   217篇
  1989年   145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分别采用普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石英缝管原子吸收光谱法及缝管捕集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铅元素的最佳实验条件和灵敏度进行了测定、比较,并应用石英缝管原子捕集法测定了水样中的微量铅,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92.
针对传统体制下认为个人不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的观点,有必要明确提出个人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线。理解个人是马克思主义主线,须分别从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概念的涵义加以反思性论证,阐明以每一劳动者个人的发展为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993.
今年是敬爱的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缅怀小平同志为我国科技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94.
995.
风险投资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晓 《华东科技》2004,(10):20-22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是连接科学技术研究和市场的纽带,是使知识创新成果转变为推动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必由之路。它涉及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的设置、管理、信息、金融投资和市场服务等诸方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市场经济大背景、大框架下一种极具活力的经济活动模式。所以,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问题,无论是对中国的企业界、科技界和金融界,还是对有关的政府部门,都是一个新的课题。 而在我国,虽然无论是政府还是广大民众都对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比较缓慢。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每年有2万余项比较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5千多项专利,但是其中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转化率则为45%。另外一种估计是在我国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比例仅为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也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25%-30%。这一组组沉重的数据不得不让我们把目光重新聚焦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这一领域,以期通过我们这一平台,让更多的人们来关注我国的科技事业.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在科协“四大”的讲话,紧跟党中央关于“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战略部署,增强体育工作者的科技意识,促进体育界深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真理的意义和内涵,探讨如何将这一真理更好地运用于体育实践,对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实现体育腾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有历史意义。为此,本文拟就关于落实“科技兴体”战略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强化体育工作者的科技意识。  相似文献   
1000.
Two gravity piston cores (Cores 155 and 180) involved in this study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iddle Okinawa Trough. Stratigraphy of the two cores was divided and classified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oxygen isotope changes together with depositional sequence,millennium-scale climatic event comparison, carbonate cycles and AMS^14C dating. Some paleoclimatic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sediments of these cores was extracted to discuss the paleoclimatic change rules and the short-time scale events presented in interglacial period. Analysis on the variation of oxygen isotope values in stage two shows that the middle part of the Okinawa Trough may have been affected by fresh water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The oxygen isotope value oscillating ranges of the cores have verified that the marginal sea has an amplifying effect on climate changes.The δ^13C of benthic foraminifera Uvigerina was lighter in the glacial period than that in the interglacial perio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aleo-Kuroshio‘s main stream moved eastward and its influence area decreased. 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during the “YD” period existing in Core 180 and other data, we can reach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middle Okinawa Trough area were controlled by global climatic changes, but some regional factors had also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climatechanges. Some results in this paper support Fairbanks‘s point that the “YD” event was a brief stagnation of sea level rising during the global warming up procession. Moreover,the falling of sea level in the glacial period weakened the exchange between the bottom water of the Okinawa Trough and the deep water of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and resulted in low oxygen state of bottom water in this area.These procedures are the reasons for carbonate cycle in the Okinawa Trough area being consistent with the “Atlantic type”carbonate cy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