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26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1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22.
初生羔羊腹泻病被玛沁地区藏族牧民视为羔羊的死神,该病流行广泛,死亡率高,严重影响羔羊的成活。2002年1月我们引用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的“初生羔羊腹泻综合防治技术”在玛沁县拉加乡对初生羔羊腹泻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23.
24.
对祝光苹果受精过程的观察结果如下: 授粉后4-6小时,大量花粉粒在柱头上萌发。授粉后50小时,全部花粉管长至花柱基部。授粉后5-6天,一精核与卵核融合形成合子核;另一精核与次生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合子休眠期约为2天。授粉后7-8天,在胚囊中见到二细胞原胚及数个胚乳游离核。与此同时,胚囊中大颗粒淀粉消失。  相似文献   
25.
利用稀土元素Pr对过共晶Mg-4Si合金中的初生Mg2Si相进行变质处理,并讨论其变质机理.结果表明:Pr对Mg-4Si中的初生Mg2Si相可以起到有效的变质作用,在Pr质量分数为3%时,变质效果最佳;随着Pr的加入,初生Mg2Si相形态上从花瓣状的树枝晶转变为颗粒状的多边形,尺寸由200μm降到60μm;随着Pr的加入,有白亮的纤维状新相生成,经EDS分析该相为Pr2Si3相;Pr通过表面溶质富集抑制初生Mg2Si相择优生长,Pr2Si3相起到异质形核作用,从而对初生Mg2Si相变质.  相似文献   
26.
初生扬子鳄嗅球、嗅束的组织学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尼氏,H.E.及Hagquist等染色方法对扬子鳄的嗅球,嗅束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横切面上,嗅球可分为清晰的8层,从外到内,分别是神经纤维层,小球层,外颗粒层,外网状层,僧帽细胞层,内网状层,内颗粒层和室慕支。嗅束的横切面上可见梨状皮质,海马及嗅前核等结构。  相似文献   
27.
人工哺育大熊猫初生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维新 《科学通报》1993,38(17):1597-1597
圈养环境中大熊猫(Ailuropoda mclanoleuca)幼兽的死亡率高达71.3%。人工育活母兽无力哺育的初生兽能大幅度降低圈养大熊猫幼兽的死亡率。对于种群繁衍和物种保护意义重大。十几年来,国内外对未哺过母乳的大熊猫初生兽人工哺育多例,都因病医治无效早期死亡。1991年9月,我们用人工哺育方法使一只大熊猫初生兽存活160天,体重达7050g,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8.
致羔羊脑炎型粪肠球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北疆地区几个不同羊场的羔羊连续几年发生了以各种神经症状和死亡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对病、死羊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和动物回归实验等,确定其致病菌为粪肠球菌。  相似文献   
29.
正反中微子的吸收反应截面是影响初生中子星演化的重要参量.改进了在初生中子星高温环境中任意简并条件下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被重子吸收截面的计算方法,同时综合考虑了能量动量守恒、磁场效应和重子(中子或质子)的热运动效应,得到更精确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吸收反应截面.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星风中的中微子加热率、中微子输运过程中的不透明度、合理解释中子星的相关观测现象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0.
花粉壁发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骏  杨仲南 《自然杂志》2013,35(2):112-117
在被子植物中,花粉壁是雄性配子体表面包裹的一层致密物质,在抵御各种环境压力或微生物的侵袭,以及授粉时细胞的识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花粉壁由花粉内壁和花粉外壁所组成,其中外壁又分为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花粉外壁的物质直接来源于绒毡层细胞,外壁的沉积模式是由初生外壁决定,而花粉内壁由小孢子自身控制。近年来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人们克隆了许多与花粉外壁形成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往往会导致植株雄性不育的表型。这些基因涉及到绒毡层发育的调控,孢粉素的生物合成与运输,以及胼胝质壁和初生外壁的形成。笔者对这些基因的功能与花粉壁发育的关系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