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1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66篇
系统科学   247篇
丛书文集   335篇
教育与普及   87篇
理论与方法论   51篇
现状及发展   18篇
综合类   493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309篇
  2009年   375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246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55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创造性教学是一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开发人的智能,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其要点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下,突出运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智力因素的挖掘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周欣 《科技信息》2008,(18):313-314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雏是艺术设计在计划与实施阶段主要的思雏方式,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它们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机结合则会提供一种处理理性与感性之间关系的较为正确的科学方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艺术设计创造力的核心,设计作品的优劣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设计思维深入程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邯郸市城乡220名中小学教师关于学生创造性问题的看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主要观点有:(1)促进学生创造性的七种方法观,如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多种(发散性、逆向性、开拓性等)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等等;(2)促进学生创造性的五种问题观,如开放性的问题、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等等;(3)促进学生创造性的主要因素观依次为:强调自主和独立、强调发现学习、质疑理论和假设的机会、强调竞争和强调内部动机等。  相似文献   
14.
我校航天航空学院闫桂荣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基金资助项目“振动一离心复合环境中自适应逆控制方法研究”,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的评审,同意结题,评审等级为:特优.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给予该课题组10万元项目经费的奖励,并颁发了荣誉证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浅谈核电站设备制造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书 《科技信息》2007,25(27):13-14
面对新的重大改革和调整,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着眼于求真、求新、求活、求实,在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关于树的逆对偶度有下列猜想:Ivd≥R,本文证明,当R>0时,Ivd≥R+1/3  相似文献   
17.
18.
树立大体育观、正确理解体育课程、参与学校体育计划的制订和实践学校体育是体育教师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学校体育教师应参与到学校体育全过程中去,以全面、正确理解学校体育,并亲自执行使之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当被评价的决策单元的其输入向量增加后,其效率指数为原来的r倍时,极大化其输出向量,称这一问题是面向输出的r-逆DEA问题,它是通常的逆DEA问题的推广.通过构建两个特殊的线性规划模型,得到了r-逆DEA问题的一类特殊形式解的求法,并用数值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论"不可通约"的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思《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出版,为科学哲学带来了相对主义的问题。“不可通约”的概念更使得范式之间“沟通崩溃”,理性比较失去基础。戴维森、奇确等人对此概念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但也没能令人信服地克服这一问题。本文试图说明,首先不可通约并不意味着不可沟通,人类具有的“普遍语言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实现跨语言的完全沟通。其次,借助语言的创生能力,“不可通约”的问题也可能随着人类语言的丰富而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