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39篇
教育与普及   83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6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71.
基于ArcView的带状剖面工具开发及在地貌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剖面方法使用高程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标准差四个统计参数来定量描述一定区域内的地形起伏特征,并把地形剖面图对线状地形起伏特征的描述转化为对面状地形起伏特征的描述.根据该方法,用ArcView3.3内嵌的Avenue语言开发的带状剖面工具扩展了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功能,实现了带状剖面图的自动绘制.应用到实际的地貌分析中,能准确地反映出高程变化的统计特征,有助于地形与地貌之间空间关系的提取和分析.  相似文献   
772.
受流域内降水波动和小浪底库容变化的影响, 2015~2017年期间黄河调水调沙中断.本研究系统收集了2015~2017年黄河主要水文站水沙数据、下游河道高程资料和冲淤数据、河口测深和粒度资料,研究了调水调沙中断导致的黄河入海泥沙来源和通量变化,探讨了下游河道和河口地貌演化对调水调沙中断的快速响应.2015~2017年,上中游来沙完全被小浪底水库拦截,黄河首次出现全年进入下游的泥沙量为0.水库下泄清水,引起下游河道全线冲刷,累积冲刷量达1.8亿m3,高村以上河段是主要冲刷区,高村向下冲刷量逐渐降低,下游河道断面发生展宽和下切,断面形态向宽深方向演化.下游河道起动的泥沙成为黄河入海泥沙的唯一来源,由于缺少中游泥沙供应,黄河入海沙量进一步降低, 2017年,黄河全年入海泥沙仅为770万t,是1950年黄河利津站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黄河行水河口陆域面积开始萎缩,水下三角洲冲刷强烈,最大冲刷量高达1.8 m/a,导致表层沉积物粗化明显.  相似文献   
773.
海滩-沙丘系统耦合演变数学模型同时考虑近岸水沙和风沙过程,可以更好地预测砂质海岸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地貌形态演变,为海岸带保护修复和综合管理提供依据。从概念模型、基于水沙过程的海岸地貌演变模型、海岸风沙输移模型、水沙-风沙耦合模型4个方面概述了海滩-沙丘系统耦合演变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现有海滩-沙丘系统耦合演变数学模型可以模拟风暴作用下的海滩-沙丘侵蚀和泥沙交换、供应限制条件下的风沙输移和沙丘发育等物理过程,并初步具备多年时间尺度上的模拟能力,但在适用性、准确性和计算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提出该类模型关键物理/生物过程的考虑、计算效率的提高、空间维度的拓展和实际应用的检验等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74.
从潮沟分类、潮沟地貌形态特征及发育演变过程等方面回顾分析了潮沟系统的研究进展。认为Strahler在Horton分级方法基础上提出的潮沟分级模式相对更为合理;潮沟总长与潮盆集水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潮差与潮沟密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植被对潮沟密度的影响尚无一致结论;对于潮沟截面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宽深比、不对称性以及沉积物和植被对其影响作用;潮沟发育演变动力机制的研究在定性层面的成果较多,定量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指出潮沟内复杂的水流结构、潮沟边壁稳定性,以及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遥感分析等综合性手段建立影响因素与潮沟形态特征的定量关系等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75.
【目的】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分析区域2000—2020年土地覆被质变与量变,探明山地复杂人地关系背景下土地覆被随地貌的分异特征及演变规律,并分析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山地区域国土空间高效集约利用和区域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理论与数据参考。【方法】基于5期土地覆被类型数据与植被指数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覆被变化度等方法,通过绘制分区统计和交互制表定量得到2000—2020年间土地覆被质变与量变的地貌分异特征。【结果】1) 研究区超过17.3%的国土空间发生过质变,同期植被指数的量变值达0.14,增长率为22.96%;2) 质变存在明显的垂直差异性,质变强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量变在平原丘陵地貌主要受到质变方式影响,而山地地貌的量变规律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弱,与质变方式呈负相关关系;3) 研究区土地覆被质变程度与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相对应,在后三峡工程时期,为配合相关生态政策和战略目标,研究区土地覆被质变加剧但其植被覆盖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覆被在两个维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地貌对两种维度的变化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以及政策制定极大地影响了土地覆被变化方向及程度。  相似文献   
776.
777.
以浙江省磐安县为研究区,基于ArcGIS10.2平台和DEM高程数据,提取了研究区次级小流域,并计算了每个流域的HI值.结果显示,研究区丘陵型集水盆地的平均HI值为0.520 6,平原型集水盆地的平均HI值为0.336 4.除了(6)号夹溪流域外,研究区其他9条流域的河流主干道中下游的HI值均较低,多小于0.35.(6)号夹溪流域上游的尚湖镇—万苍乡一带的HI值相对较小,下游尖山镇附近的HI值则相对较高,这与该流域的玄武岩台地隆升密切相关.同时,提取了研究区各流域主河道河流纵剖面,并进行了数学函数拟合,结果显示研究区各流域主河道河流纵剖面的拟合函数为对数函数和线性函数两种类型.各流域面积-高程积分曲线、HI值与各流域主河道河流纵剖面拟合函数具有高度对应性.此外,对研究区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投点对比,发现地质灾害发生较多的流域的HI值并不高,一般在0.3附近,地质灾害发生较少的流域的HI值反而较大,集中在0.4~0.6之间,反映了在当前时间尺度下,地质灾害是地貌演化物质卸载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778.
为了刻画川西南部地区二叠系火山岩相展布、厘清其分布主控因素,基于已钻井火山岩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结合火山机构模型正演,明确不同火山岩相所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而采用多信息地震属性技术预测火山岩相展布;结合火山岩相、基底断裂、古地貌等信息研究火山岩相分布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南部BMM地区发育规模性火山岩爆发相发育区,面积达500 km2,是四川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区带拓展的有利区。火山岩相分布主要受基底断裂及火山喷发前古地貌控制。  相似文献   
779.
根据钻井、地震和试气资料,对甘泉—富县地区本溪组的构造、古地貌、沉积相、储层和气水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溪组为潮坪-泻湖-障壁沉积体系,储层主要为东、西两个平行岸线的北西向障壁砂坝砂岩,障壁砂坝分布在古岩溶高带两侧,为浅灰色石英质中粗砂岩和细砾岩。研究区中东部下伏地层为奥陶系马六段,由于缺乏马家沟储层和向下运移的通道,油气主要在本溪组东障壁成藏。研究区西南部本溪组下伏古岩溶凹槽,煤系烃源岩与马五溶蚀灰岩储层侧接,所以奥陶系成为主成藏层位,本溪组西障壁砂岩成藏相对较差。本溪组气藏主要为砂岩透镜体圈闭,少量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气藏沿障壁砂坝中心厚砂体呈串珠状分布。水层主要为单层厚度小于2 m的薄砂层,为潮道或障壁边缘砂岩,个别较厚的水层砂岩平面上位于气藏之间,应该与局部存在的大断距断裂在成藏期的活动和破坏有关。干层为孔隙度小于3.2%或渗透率小于0.07×10-3μm2的致密砂岩,主要为深灰色凝灰质和浅灰色岩屑石英两种砂岩类型,二者测井孔隙度均小于3.2%,显微镜下面孔率<1%。凝灰质砂岩具有颜色深(深灰色,简称黑砂岩)、粒度细(细...  相似文献   
780.
海岸带作为海陆缓冲地带,长久以来发挥着保护陆域免受海洋灾害影响的重要作用。在遭受灾害带来的外界干扰时(例如风暴、海平面上升、海岸线侵蚀等),海岸带系统具备抵抗、恢复及适应该负面影响的能力,这种与变化环境相适应的能力被称为海岸带韧性。然而人类文明发展以来,长期大规模的干扰活动削弱了海岸带韧性,破坏了海岸带动态演变过程中动力地貌的平衡。因此,本文从海岸带地貌演变的特征展开,总结现有的海岸带侵蚀机理研究成果,指出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目前热点的海岸带韧性与灾后恢复机理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同时结合近年来新兴研究方向指出现有研究内容的不足之处,最后展望了“海洋十年行动计划”背景下海岸带综合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