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8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5 毫秒
51.
中国小麦的种植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障了国家粮食的供应需求,本文探讨了在干旱区冬小麦种植管理、施肥处理及病虫害防治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从而实现冬小麦的高产。  相似文献   
52.
研究UV—B辐射对冬小麦品种9858、NCW4、科遗26和泰山269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鲜重可以作为评价供试品种苗期对UVB耐性强弱的指标,9858和科遗26为耐UV—B品种,NCW4和泰山269为对UV—B敏感品种.低剂量(15μW/cm2)的UV—B辐射促进冬小麦幼苗生长,高剂量(25μW/cm2)的UV—B处理对敏感品种抑制作用大,对耐性品种抑制作用不明显.UV—B处理下,各品种叶色值变幅较小,丙二醛和类黄酮含量增加,但类黄酮含量的变化与品种对UV—B的耐性间未见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53.
以14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处理幼苗,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对UV-B的耐受性.结果表明,经UV-B处理的14个小麦品种在株高、叶色、鲜重、干重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除太633的叶色有所降低外,其余品种的叶色增高或变化不大.百农93102和石新768的株高在UV-B处理后表现为升高.UV-B处理使V2红粒、太633、小偃81、阳谷杂、济南17、科遗26、农大6081、遗4060的小麦幼苗鲜重下降,稳千1号、农大3291、石新768、计3个品种的幼苗鲜重表现为上升趋势.UV-B处理使百农93102、石新768、北京841三个品种的幼苗干重升高,其余品种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4.
2006年4-5月冬小麦孕穗期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模拟光强(simulated photosynthetic radiation,SPR)下麦田杂草小花糖芥(Erysimum cheiranthoides)、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小蓟(Cephalanoplos lapathifolium) 和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叶面温度(T_l)及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V_(pdl)).结果表明:3种杂草和冬小麦随光强增加P_n增大,小蓟和酸模叶蓼分别在SPR为700和1300 μmol·m~(-2)·s~(-1)出现光饱和,小花糖芥和冬小麦在模拟光强范围内没有出现光饱和.T_r、Gs随SPR增加响应趋势一致,冬小麦、小花糖芥呈上升趋势,小蓟下降,酸模叶蓼气孔导度对SPR反应不敏感,保持在0.3 mol·m~(-2)·s~(-1)左右,T_r保持在大约5.0 mmol H_2O·m~(-2)·s~(-1),显著高于冬小麦和其它杂草(p<0.05).冬小麦和小花糖芥T_1 和V_(pdl)随SPR增加变化较小,且高于小蓟和酸模叶蓼.模拟光强条件下小花糖芥与冬小麦的光合特性相似,是麦田自然资源的主要竞争者.  相似文献   
55.
以冀麦 2 8号为母本 ,原冬 3号为父本 ,杂交选育了适合于冀东、京津地区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唐 93 5 0 1 5。该品种具有抗寒、抗病、优质、高产等特性 ,一般产量为 6 0 0 0~ 70 0 0kg/hm2 ,最高产量可超过 75 0 0kg/hm2  相似文献   
56.
用灰色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 1 997~ 1 998年参加河北省中北部区域试验的 1 0个冬小麦新品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唐 93- 5 0 1 5、沧核 0 30的关联系数最高 ,分别为 0 85 43和 0 80 45 ,综合性状优良 ,综合评价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57.
本研究通过用多效唑对冬小麦浸种和各时期不同浓度的叶面喷施证明,在冬小麦上拔节期前4—5天,喷施多效唑196ppm为最合适。并从群体器官结构水平揭示了多效唑的作用,表现在能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厚度;稳定后期叶面积;改善产量因素结构。增产率小区试验(对照倒伏情况下)30.75%,大区试验为10.7—11.9%。  相似文献   
58.
以位山灌区监测的冬小麦品种泰农18号为例,采用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模型进行参数校正和精度验证,模拟不同灌水量、施肥量组合的一系列水肥方案,计算分析不同水肥方案时冬小麦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水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优化水肥方案。结果表明:水、肥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效应;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灌水量为80 mm时达到最大值;在不同灌溉水平下,冬小麦产量和水利用效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施肥量达到220 kg/hm2后产量增幅变缓;综合考虑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确定总灌水量240 mm、施肥量220 kg/hm2为研究区最优水肥方案。  相似文献   
59.
徐希孺 《科学通报》1989,34(12):946-946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依靠逐级层层上报的统计数据是不可能获得准确的冬小麦播种面积数据的,所以人们曾寄希望于借助遥感手段去解决问题。然而一个基本困难是:冬小麦的主要生长期仅一百余天,在这样短的生长期内,如果依靠地面分辨率较高的TM或SPOT卫星数据,那么由于它们的重复周期较长,不可能覆盖象一个省那样大的范围,只能获得个别地  相似文献   
60.
研究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籽粒饱满度、株高和单株产量可以作为小麦杂种早期(F2,F3)分离世代的综合评价指标。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以这些指标为评价因素,在早代可以定量的估测组合的超亲或超标优势和组合内包含的单株类型比率,对于提高选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减少育种规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