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4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观察大剂量前列腺素E1冲击治疗对糖尿病足合并外周动脉病变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前瞻性选取Wagner I~Ⅲ级的糖尿病足患者139例,分为大剂量前列腺素E1组(观察组)79例、传统计量组(对照组)60例.在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前列腺素E1(40μg/d),连续治疗7 d,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前列腺素E1(10μg/d),连续治疗14 d,随访3个月.分别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取糖尿病足创面中心肉芽组织行病理学观察,并采用ELISA法测定其中的NGF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EGF含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时伤口愈合情况、截肢率、踝肱指数和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创面组织HE染色可见新肉芽组织形成,对照组也可见新肉芽组织形成,但新生血管较少.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NGF和E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WagnerⅡ~Ⅲ级患者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WagnerⅡ级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截肢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WagnerⅡ级治疗后踝肱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前列腺素E1冲击治疗可明显提升WagnerⅡ~Ⅲ级合并外周动脉病变糖尿病足患者创面愈合率,缩短WagnerⅡ级患者愈合时间,缓解下肢疼痛;其可能机制与提升NGF,EGF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对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1.75 mg)治疗的20例(26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治疗前后1、2、3、6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对所有病例进行6月以上的随访观察。结果:在20例(26眼)患者中平均年龄(57±18.56)岁。治疗前患者的基线平均对数BCVA为(log MAR 0.82±0.63),CFT为(624.2±176.1)μm,注药后1周CFT没有显著改善,但BCVA有显著提高,经平均随访9.8 mo,BCVA,CFT均较基线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随访时BCVA提高≥两行有22眼(84.6%),稳定2眼(7.7%)。本组患者共接受了92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平均每眼注射次数为(3.98±1.52)次。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可明显改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减少CNV渗漏,重复治疗效果更佳。但远期疗效尚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3.
随着CT在国内的日益普及,对传统的依赖脊髓造影诊断腰间盘病变的方法更多地被CT所替代。本组病例来自我院1992年至1998年行手术治疗的68例腰间盘病变的病人,其中52例行CT和脊髓造影双重检查,结果比较分析如下:1材料和方法1.168例中,男36例,女32例。平均20~64岁,平均42岁,病程1个月~20年。腰痛伴一侧腿痛49例,腰痛伴双侧腿痛者19例,直腿抬高试验均阳性。1252例经CT和脊髓造影双重检查,16例单纯行CT检查,其中单个间盘病变59例,两个间盘病变8例,三个间盘病变1例。1.3脊髓造影方法常规腰穿后取脑脊液数滴,然后注入76%,泛…  相似文献   
74.
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膜电位对冠状动脉血管紧张性的调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平滑肌细胞和(或)内皮细胞的超极化可导致冠状动脉舒张,平滑肌细胞和(或)内皮细胞的去极化可导致冠状动脉收缩.各种不同因素刺激平滑肌细胞和(或)内皮细胞可使它们产生超极化或去极化的反应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管舒张或收缩.掌握这一机制可以在临床治疗当中很好的控制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75.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此病随着病程延长,可导致眼、肾、神经、心、脑等组织器官的慢性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若得不到及时控制,可发生双目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脑血管意外或心脏病变,少数病人尚可能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并发症,成为糖尿病致死或致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
结合SLIC超像素和DBSCAN聚类的眼底图像硬性渗出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自动检测出眼底图像中的硬性渗出,结合简单线性迭代聚类(SLIC)超像素分割算法和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DBSCAN),提出一种对眼底图像硬性渗出的检测方法.首先,采用SLIC超像素分割算法对彩色眼底图像进行过分割;然后,采用DBSCAN对上述分割得到的超像素进行聚类,形成簇;最后,分割出目标图像,并选用标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数据库(DIARETDB0和DIARETDB1)的眼底图像验证上述组合算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够快速、可靠地检测出眼底图像中的硬性渗出,具有可直接对彩色图像进行分割、特征提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7.
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B型超声测所有病例颈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液中C-反应蛋白浓度.分析斑块与C-反应蛋白浓度的关系.结果粥样斑块Ⅰ,Ⅱ,Ⅲ级C-反应蛋白浓度高于粥样斑块0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8.
为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对177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的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血尿酸2、4 h尿微量白蛋白、HOMA-IR指数、HOMA-β指数均高于糖尿病非视网膜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低于糖尿病非视网膜病变组(P0.0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MS组分越多,发生DR的危险性越高;病程、吸烟史、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4 h尿微量白蛋白、收缩压、舒张压、HOMA-IR、HOMA-β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由此可知,代谢综合征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高压氧和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 56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高压氧+小牛血去蛋提取物+基础治疗组)及对照组(小牛血去蛋治疗组+基础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为75%(P0.05),两组之间比较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具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高压氧及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0.
通过电子束CT检查与冠脉造影术检查各项对比,提出了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对诊断冠心病(老年组)的临床意义.采集我院2005~2008年病例54例,均为≥60岁老年人患者,进行电子束EBCT检查CAC积分的测定,筛选病例和选择性冠脉动脉造影术.结果显示,电子束EBCT检查与选择性冠脉动脉造影术结果呈高度的相关性:EBCT造影对冠脉的评价和病变检测不仅受血管解剖部位的影响,还与血管的大小有关.说明冠状动脉钙化是影响冠脉管腔CT评价的重要因素;CAC的检测对诊断冠心病有重要意义;CAC阴性有助于排除冠心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